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

| 徐球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1

2003年至今,唐菊兴主持勘查评价雄村超大型铜金矿,提出冈底斯成矿带存在岛弧型斑岩铜金矿。

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铜金矿完成施工钻孔201个,钻探进尺63233.92米,238万吨,伴生资源量202.7吨,伴生银资源量1041.9吨(国土资储备字[2013]101号,中矿联储评字[2013]39号)。雄村式铜金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新的矿床类型,为在冈底斯成矿带寻找岛弧型斑岩铜金矿指明了新的找矿方向,在雄村铜金矿外围发现了雄村III号铜金矿等多个矿体。

践行找矿突破新机制,服务于矿业企业大型-超大型矿的勘探,取得显著成效。

践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矿新机制,及“采、学、研、用”四结合的勘查模式,在“358找矿突破行动”中勇挑重担,勇于创新。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和技术服务团队,为中铝资源在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荣那矿段)的找矿突破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厘定了矿床类型,认为该矿床是我国大陆第二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也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通过2013—2014年二年的勘查评价,求获铜金属量大于850万吨(332+333),平均品位大于0.5%,目前该矿是我国最大的单个铜(金)矿床。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2

唐菊兴参与西藏巨龙矿业的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勘探报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铜金属资源量718.8万吨,伴生钼金属资源量35.6万吨、银金属资源量4221吨(获2011年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主持西藏阿里尕尔穷大型铜金矿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铜金矿的形态产状和规模,求获金资源量20余吨,铜资源量9万吨(或2012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进展)。

唐菊兴同志各方面表现突出,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3

他跋涉在世界屋脊,二十年来用脚步丈量着这片神圣的土地。他把青藏高原当作第二故乡,把这里的同胞视为亲人。他说,他是背着行囊云游在高原的守望者,要为祖国找大矿,但归宿肯定是下一座高山。——题记

见到唐菊兴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由于“档期”问题,几经协调,唐菊兴终于在下班之后有了点儿空闲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最近事情太多了,一会儿跟你聊完我还得加班。”他向记者解释着。

忙——这是记者对这位身材魁梧的“壮汉”的第一印象。“经常就是这么忙着。在西藏的时候也是,有时候奔波起来一天要走上千公里的路。”作为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和“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的中青年科学家,唐菊兴肩负重任。二十年来,他每年都会亲自带队在西藏野外一线开展地质矿产勘查评价和研究工作。

“西藏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乡,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整整沉淀了二十年。”唐菊兴很健谈,说起话来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尤其是当聊到这些年在西藏工作的点点滴滴,他那地质人特有的坚毅眼神会忽然变得柔和起来,像极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怀着极其复杂的情愫在谈论自己的故乡。

唐菊兴其实是南方人,他的普通话里还夹杂着些许吴侬软语的细腻乡音,但他的生活习惯却又像是成都人(唐菊兴曾在成都学习工作生活了28年)。他身上的亲切感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管是一起跑野外的同事,还是西藏当地的向导和工人,或者是自己带着一起爬山的学生,“都是亲密的战友加伙伴”,正是因为整个团队的融洽相处、齐心协力,才有了他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4

在2012年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个项目也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国际上10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这一重大的成果背后,凝结着成百上千名地质工作者数十年在野外的心血汗水,其中,唐菊兴是奋战在青藏高原上时间最长的一个。从1995年第一次踏上西藏,从三江源头到雅鲁藏布江—冈底斯山脉再到阿里地区,他用脚步一寸寸丈量着高原。多吉院士感慨地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每年都多次见到唐菊兴,他对地质工作的执著、激情和热情,在最艰苦、最危险、外部环境最差的地区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值得所有地质工作者学习。”

上世纪90年代初,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就开始详查工作,不过,由于当时将“海底喷流成矿”理论作为矿产勘查的理论指导,重点是对浅部的铅锌铜矿体进行勘查,因此先后探明铜铅锌资源量108万吨后就再无大进展。2006年起,唐菊兴开始主持甲玛铜矿勘探评价工作,要想取得突破,首先需要突破的是浅成“海底喷流成矿”观点,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开展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加以佐证。

唐菊兴带领研究团队做了细致的基础工作,认为甲玛矿床存在斑岩成矿体系的勘查地球物理异常特征。随后,在2008年,他开始组织团队通过钻探施工来初步验证结论。

在青藏高原进行钻孔施工,按照惯例,钻孔深度达到地下三四百米时还没有见矿就会放弃了,然而,当唐菊兴到现场看了岩芯,并认真研究分析后,他提出,角岩型矿体下面肯定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于是果断决定继续施工。在钻孔深度达到500米时,终于发现厚度达到200多米的铜矿体,世界级大矿甲玛铜多金属矿从此揭开序幕。2010年,又在甲玛铜山南坑发现了一处矿体,仅这一处提交的铜资源量就接近原来15年提交的铜资源量。到2013年9月,矿区新增的铜几乎是原来15年提交量的14倍。

像这样的奇迹随后在雄村、铁格隆南、尕尔穷等矿产勘探项目中不断发生,对前人成果,继承但不盲从、在继承中创新,使唐菊兴团队找矿成果不断。21年来,他带领团队创新找矿理论,采用产学研用一体化,在西藏探明并新增资源总量相当于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6.9个大型钼矿、11个大型银矿、2个大型铅锌矿。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5

1984年,刚满20岁的唐菊兴从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他参与导师王成善主持的“玉龙铜矿似层状矿体成矿作用定位预测研究”,从此与青藏高原结了缘。从水乡嘉兴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他的人生因为地质不断攀升,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据统计,21年来,唐菊兴几乎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过,时间最长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

最初去西藏,从成都出发要走一个星期,一路颠簸不说,还会遇上大堵车,有一次竟然堵了一个星期,一到夜晚,大家冻得瑟瑟发抖,蜷成一团,他戏称自己是“团长”。当然,在高原上工作,当“团长”的次数绝不在少数。

在高原工作会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这时,唐菊兴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不管是一起出野外的同事,还是西藏当地的向导和工人,或者是带着野外实习的学生,大家都特别敬佩他、信赖他。团队成员刘治博说:“在高原出野外,大家就是生死与共。”就拿过河来说,由于没有桥,过河时都是靠越野车加足马力然后一口气冲过去。一旦汽车在湍急的大河中熄火或是被石头卡住无法前进,就需要一个人下河去把钢缆挂在被困车辆上,然后用另外一辆车把它拉出来。这时,总是唐菊兴蹚着冰冷刺骨的雪水到河中央去把钢缆挂好。他说:“我是项目负责人,高原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要对大家负责,另外我在水乡长大,水性也比他们好一些。”一次,在藏东类乌齐开展土壤测量,正在过河时,藏族技术员古桑突然脚下一滑落入水中,他本能地大叫“唐老师救我”,唐菊兴听到呼声,急忙扔下手中东西,游过去一把抓住古桑,将他救了起来。

今年西藏雨季特别长,唐菊兴带着几个人去阿里一个铜矿检查,返程时陷车了,唐菊兴拿着工具一会儿到前面挖车,一会儿到后面推车,同行的学生想上前帮忙又不知从何下手,看着浑身泥水的老师感慨万分:“不光是专业,唐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等把车挖上来,唐菊兴拍了拍身上的泥又继续赶路。他告诉记者,“在那种情况下,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年在藏北遇到陷车时,我们把棉被、军大衣都往车轮下塞过。”

唐菊兴常戏称自己是个“爬山匠”,正是一年又一年的攀登,让他征服了地质科学高峰,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培育了一大批年轻优秀的地质人才。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6

从幼儿园到现在,我有许许多多的同学,但有一个同学是我的榜样,她就是我们班的张可颐。

她有着一头长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喜欢红颜色的衣服,看起来漂亮极了。

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星期三的早上,第三节课是美术课。我高高兴兴的要画画,心里想:今天一定要画好,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把纸铺好,准备拿起笔画时,糟糕的事情出现了,我的画笔竟然找不到了,我赶紧在书包里翻了翻,没有,桌子上找了找,没有,难道是我忘拿了?我怎么能这么粗心呢?

看着同学们都画了起来,我越来越着急了,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我都出汗了。正在这时,张可宜看到了我的样子,问清情况后,她毫不犹豫的把她的笔给了我,说:“给,你用吧!”我说:“那你用什么呢?”她笑着说:“没事,你用完了我再用。”看着她的笑容,我觉得是那样的美。

我拿着这支带着温暖的笔,认真的画了起来,我赶紧画完后就把笔给了她。这节课,真是多亏了她呀!

她真是我的榜样,我要学习她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7

秋游那天,我晕车,程老师给予我关心可照顾,虽然我晕车很难受,却久久荡漾着一种温暖,这种温暖我会一直收藏心里的最深处。

去阳光基地路上,大巴车不停地颠簸,我的头感觉又晕又痛,肚子难受极了!于是,我将头垂在膝盖上。这事一直温暖的手将我的头轻轻的扶起来,靠在椅背上,睁眼一看是程老师把我扶起来。我有气无力地点了点头,这时,老师坐在了我身后的座位上,时不时的起来看看我,生怕我晕车照顾不好自己。车还在行驶,想吐的感觉在我心中愈演愈烈。车内难闻的汽油有味,在加上车走走停停多次急刹车,失望又晕又恶心,忍不住想吐出来。

车子继续行驶,但不适的感受却没有停止。这事,车猛地一刹,我连忙打开手中的塑料袋,“哇”的一声,吐了出来。程老师见了,立马走到我身边,向往抵赖了卫生纸,让我擦擦嘴,老师好不犹豫地结果转折呕吐物的塑料袋,系上袋口,扔进了垃圾桶。

到了阳光基地,我无精打采地下了车,刚走几步,恶心的感觉又卷土重来,我急忙蹲在路边,只听老师安排邵老师跟在队后,程老师留下来陪我,我很难受,想吐,却几次吐不出来,这时程老师在后面轻轻地为我捶着背,并安慰我,蹲了一会,我感觉好多了。

进了阳光基地,金黄的玉米,五颜六色高粱枯黄的向日葵映入眼帘,羽秋风吹来,我感到惬意。是老师一路上的照顾让我走出了难受的阴影了,感谢程老师对我的关心,更感谢五年来队伍的教诲,在我的心中,程老师是最高尚的。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8

李梦洁是我的好朋友,而我不是因为她学习好才跟她交朋友的,而是因为她品德好,我才跟她交朋友的。那是因为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

记得有一次,李梦洁和周悦、魏冰慧在大柳树地下玩着跳皮筋。正当他们玩得高兴地时候,忽然刮来了一阵风,风中夹杂着许多落叶和纸片。真好吹到了他们旁边,李梦洁看到了之后说:“我们把这些废纸和落叶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吧?”魏冰慧说:“捡完他们就上课了,再说,这有没有值周生,捡了也是白捡,再不过来,我们可就不带你了。”李梦洁说:“校园的卫生要靠我们共同去维护,不是为了加分而捡垃圾,也不是为荣耀而捡垃圾的。”周悦说:“那还那麽多呢,一会儿也捡不完呀?”“我们只要快一点捡,一会儿就能捡完。”李梦洁坚定地说。“好”三个人说完之后就立刻开始捡了起来。“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打响了,她们也捡完了。风吹拂过柳树,柳树摆动着枝条像是在说:“你们真棒呀!”小麻雀叽叽喳喳地也在传说着她们的事迹。

李梦洁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好好想她学习学习。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9

“……你看,我的风筝像一顶水兵帽,后面还飘着两根飘带,因为我长大想当海军……”

一节语文课上,一个个子不高,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扎着两根长长的羊角辫的小女生正在绘声绘色地朗读着课文。你看,她读得多投入啊!她的头随着朗读的节奏微微晃动着,脸上带着微笑,完全陶醉在这优美的文字里。教室里回荡着她清脆悦耳、抑扬顿挫的声音,同学们静静地,认真地听着。伴随着她富有感情地朗读,我仿佛看见了在蓝天上飞舞的水兵帽风筝。这次课文朗读结束,刘老师进行点评,当然,朗读最好的还是她!

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我的榜样——苏家仪。她不仅朗读水平高,字也写得非常漂亮。

有一次语文课上,刘老师拿着我们的《黄冈小状元》板着脸走进教室,严肃地批评了我们:”今天课堂上完成的作业,58个同学的字都写得很潦草,只有苏家仪的字是最工整的!“说着,刘老师把苏家仪的作业用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哇!写得太漂亮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赞叹起来。只见苏家仪作业本上的字写得干干净净,工工整整,就像是印刷出来的。我从心眼里佩服她,暗下决心,向苏家仪学习,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认认真真地把字写好。

苏家仪对待同学十分友好,从来不乱发脾气;爱看书,口才好;乐于助人,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苏家仪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竞争对手,更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会向她学习,和她一起共同进步。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10

范紫茹是我的同学,她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是我学习的榜样!

她是个尊敬师长的好学生。她总是彬彬有礼,无论是对自己熟识的老师,还是不认识的陌生人,她都能做到见面问好,并且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得有一次,她因为帮助同学打扫宿舍卫生弄得很晚,正准备去教室里自习,突然看到葛老师提着重物出门,她忙跑过去询问老师是否需要帮忙,并抢着提过老师的东西送老师出门,并有礼貌地和老师再见,提醒老师路上小心。葛老师说同学的关心比什么都让她觉得温暖开心。

她还是个爱护小同学的大姐姐。说起爱护小同学,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如果做起来,很多人都会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逃避,但范紫茹却是个爱护小同学的好学生。我们班的教室就在小学教室的隔壁,小同学常常打打闹闹。一开始玩得还是很开心,可是一转眼就闹翻开了。一天,小同学又吵起来了,别的同学都在起哄,我们也都在看热闹。这时范紫茹连忙将小同学拉开,并且告诫小同学要文明玩耍,还批评我们只会看热闹,也不知道劝劝。我们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还知道她的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秀。她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让我感到非常的惊讶,我真的好羡慕她。但我知道她的成绩是靠自己的聪明与勤奋得来的。她上课总是专心听讲,课下自觉复习,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就去请教老师或高年级的学生。她是个住校生,每天晚自习,她都能自觉学习。同学们见了,受到影响,纷纷走进教室,读书写作业。她作业做完了,还坚持写日记,听说她的日记内容丰富,语句通顺,很有真情实感。我们也应该向她学习,养成用日记记录生活的习惯,还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范紫茹同学真是我的好榜样,也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11

吴惠芳的父亲吴栋材是永联村的老书记,他心系百姓、一心为民,带领村民挖塘养鱼、搞副业、办工厂,将一个贫困的长江滩涂村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村。但随着村企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老书记意识到必须要有一批适应永联发展的人来治理村企。深思熟虑后,父亲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转业到永联,帮一帮他。

第一次听父亲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感到很不可思议。1980年,我复读参加高考,就是想要离开农村、走出农村,怎么可能25年之后还要再回到农村呢?但是有一天父亲、母亲一同来到我当时在杭州的家里,慎重地提到这个问题,尤其是母亲的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作为儿子,我深知父亲一直将永联的发展作为他一生的心血,69岁的他也未曾有过歇下来的打算,这样的要求,既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感召。作为军人,我已从军25年,当时任南京军区驻浙江某师的政治部主任,戎装一身,保家卫国是我的理想,更是对国家的承诺。一边是尽孝于亲,另一边是尽忠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和深入思考,我意识到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同样是党的重要工作,到永联当一名村干部、服务好百姓,也是党的事业,同样光荣。于是,2005年,我脱下军装,重回“农门”,一干就是18个年头。如今的永联村,综合实力在全国村庄中名列前茅,展露出一幅水乡小镇、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的“农村现代画”。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12

吴惠芳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就迎来了第二场“硬仗”: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治理。

作为“永联小镇”的配套,吴惠芳带领村民开发了一条商业街,建起了宾馆、菜市场、卫生院、幼儿园等,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小城镇呈现在人们面前。

第三场“硬仗”是村民文明素养提升工程。“这是最难的一仗。”吴惠芳说,农村现代化,乡村要振兴,最根本的是农民现代化。

吴惠芳牵头组织修建了图书馆、小戏楼、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用文化“唤醒”文明。如今,永联村还建设了爱心互助街,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全村志愿者超过2000人。

吴惠芳说:“我们引导村民参与慈善互助活动,用爱心浇灌文明。慢慢地,永联人变得更文明了。”

现在的永联村,在全国行政村中经济总量排名第三,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展露出一幅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的“农村现代画”。

走路虎虎生风,说话铿锵有力,坐姿端庄挺立……尽管离开军营已经10多年了,但吴惠芳给人的第一印象依然是军人的养成。他说:“对我来说,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我作为一名党员的使命和担当。我要继续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在建设家乡的‘第二战场’上再立新功!”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13

吴惠芳的父亲吴栋材也是一名老兵,在战场上负过伤,转业后一直担任永联村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后,他带领村民敢闯敢干,让永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入新世纪,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的永联村村办企业进入转型关键期,急需高素质管理人才。

吴栋材将目标“锁定”儿子吴惠芳,他看中的正是吴惠芳的军旅经历和管理能力。2005年1月1日,吴栋材来到部队对儿子说:“我这次来其实是想让你跟我回家,我们父子一起干!惠芳,村里需要你!”

深思熟虑之后,吴惠芳最终脱下军装,加入到永联的乡村振兴“战斗序列”,开始在“第二战场”发起“突击”。

乡村建设千头万绪,难度超乎想象。永联由三村合并而来,如何规划乡村建设?乡亲们怎么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扑面而来的矛盾和问题,让吴惠芳觉得真像走进了一个全新战场。

部队多年的培养教育,磨练了吴惠芳钢铁般的意志。他沉下心来,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清了头绪,找准了方向,打响了走上“第二战场”的三场“硬仗”。

经过一系列周密的调查研究,吴惠芳牵头制定了永联村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4大项主要目标和26个具体指标,提出建设“产业美、生态美、生活美、素质美”的“四美”永联。

“我要让永联人过上城里的现代化生活。”按照这幅“导航图”,吴惠芳指挥的第一场“硬仗”就是永联城镇化。

几年间,一座现代化小镇拔地而起,全村3600多户人家高高兴兴住进“永联小镇”。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14

拥有25年军旅生涯的吴惠芳曾是一名优秀军人。1980年,他参加高考进入南京炮兵学院,从农民变成一名军人。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杭州部队工作,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曾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抢险,并先后在团、师的军事、政工岗位任职。2002年,已任南京军区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2005年,吴惠芳做出了人生的一次关键抉择:舍弃城市优越生活环境,不给部队增加负担,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投身新农村建设,从一名军官变成了村官。

军校里,吴惠芳学的是军事指挥专业;部队里,从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脱下军装,重回"农门","战场"变了,成了"三农"战线的一名"新兵"。凭借长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扎实的走访调研,以及25年军旅生涯锻炼的把握大局、判断趋势的能力,回到永联第二年,吴惠芳主导制定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永联的决议》,启动现代化新永联建设,并系统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六个化"标准,即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全面推进永联新农村建设。2013年,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吴惠芳又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四美"标准,从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素质美等四个方面全面推进永联村美丽乡村建设。他的这些理论和观点,在全国农村发展治理专家中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现在的永联村,综合实力在全国村庄中名列前茅,展露出一幅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的"农村现代画"。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永联村作为中国唯一的农村代表登台展示。吴惠芳也成为农村建设发展的行家里手,先后受邀到中央党校、浦东干部学院、美丽乡村博鳌论坛等作讲座,讲述永联村的发展经验。

关于《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作文篇15

吴惠芳,男,1960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执委。

1980年,吴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到杭州部队工作,1984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98年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抢险,2002年任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2005年,吴惠芳放弃师级军官身份,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甘做一名农民。他勇于创新,将过去村委会一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多元、立体的乡村治理结构;他恪尽职守,成立劳务公司,帮助600多名低能劳动力就业,每年筹集捐赠1000万元关注帮助弱势群体。永联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他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最美复转军人""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7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