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立意用笔高三作文

| 美琪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常用是否有“骨气”来衡量一幅画作的优劣。这里的“骨气”,就是精气神。而“骨气”取决于画家的思想境界、艺术追求,也就是画家的“立意”。

一个能站立、能行走的生命体首先是由骨架支撑的,然后有血有肉有魂魄,从而成为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体。好比书法中,每一笔灵魂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有了灵魂这个字也就站稳了脚步。正如线条对于工笔画的意义,线条是工笔画的基础,是工笔画的骨架,在传统工笔画中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线所传达的艺术美,不是一般的形式美,而是“有意味的形式”美。一般的形式美通常是静止、没有生命力的,与摄影有些相似,拍出的照片往往只是记录当时的一个瞬间,是程式化的、机械化的、失去生命力的东西,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运动的、灵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则恰恰相反,它有美的价值,有生命力。自然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中,而艺术家可以通过手中的笔表现生命,描繪精神。罗丹曾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和诸多艺术家的观念一致,他们都认为照片所表现出来的景物不是真的自然景物,而艺术作品所呈现的才是真实的自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动”是自然的真相,而“骨”则是动的根本。

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如同西画与雕刻建筑相关联。中国绘画没有光影渲染,也没有立体透视,讲究意在笔先,有气韵,有格调。书境通于画境,并且通于音境。公孙大娘舞剑声誉极高,身法轻盈敏捷,充满情趣与魅力,张旭观之,兴奋不已,提笔而下,字字神采飞扬,变幻莫测;裴将军舞剑似游龙,吴道子观之灵感迸发,妙笔一挥佛光尽现。可见,书画都通于舞,而舞又和音密不可分。中国画除了笔下的激情,还运用笔法墨气以外的“骨态”书写人格心灵。不以颜色覆之,神韵气质便跃然纸上。“骨法用笔”从绘画工具的角度来看是笔与墨的相互作用,笔有干笔、湿笔和轻重虚实、巧拙繁简之分,宇宙万物皆可现于笔底。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骨法用笔”不仅是各时代画家作画的重要依据,也是历代品评绘画优劣的重要标准,主要针对人物画的用笔,是一种用来表现人物身份特征的语言,因而有“骨气”“风骨”等褒扬人物特征的词语出现。然而,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更偏向用笔本身,强调作画像写书法一样,运笔要精准而有力度。书法以极其抽象的笔墨来表现作者的个人风度及个人情感;中国绘画则以笔墨描绘出物之神态意境,身临其境,事物仿佛就在眼前,而其美又如音乐,充满节律感。字节的跳动、音韵的协奏让人在观察的同时油然而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总之,中国书画艺术是线条运动的造型艺术,不仅强调“骨法用笔”,还强调用线来塑造物的形象。书法和绘画本身带有线条的美、力量的美,是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中国书法带动了中国画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绘画艺术。那些书法功底深的画家,会把他们自带的书法功底运用到绘画中,从而放大绘画表现的空间,就像发现了新的灵感一样,绘画和书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运用于创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擅长书法的画家,能由心而发、灵巧美妙地将书法运用于绘画创作中,展现书法线条在绘画中的美。

骨气立意用笔高三作文篇2

读了《徐悲鸿学画的故事》,我深有感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徐悲鸿在法国巴黎学画时,受到歧视和侮辱。徐悲鸿下定决心,要维护祖国的尊严。他刻苦地练画,终于有了成就,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徐悲鸿这种爱国的情怀令人敬佩!在那个中国人没有任何地位的时代,他受到侮辱不气馁,不自卑,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中国人不是懦弱的。我相信,在徐悲鸿心里一定非常自豪,因为他是中国人!的确,徐悲鸿这种为了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尊严,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精神是伟大的!他常废寝忘食地画画,不顾劳累专心学画。难道这种精神还算不上是伟大的吗?徐悲鸿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要实现“为祖国争光,为中华人民争光”这个崇高的愿望。

当我看到徐悲鸿听了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人的话后非常气愤,用炯炯的目光狠狠地盯着外国学生,用有力的话语回击时,我感受到了徐悲鸿作为中国人不屈服的骨气!当我看到徐悲鸿刻苦画画时,心里又充满了敬佩之情。当我看到徐悲鸿终于有了成就,在美术界有了地位,让许多外国人都佩服之极时,我心里百感交集。是的,徐悲鸿实现了崇高的理想!不,是神圣的愿望!我在徐悲鸿身上看到了一个中国人坚强的意志和对未来的信心!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的傲骨是多么可贵啊!是他,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让我们在仰望五星红旗时,产生自豪之情。

徐悲鸿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精神给我做了一个榜样!我现在虽没有什么成就,但我可以像徐悲鸿一样,怀有一颗挚爱祖国之心,做一个勤奋刻苦,扎扎实实学知识的小学生。只有这样,长大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前辈这一种情怀、这一精神、这一种傲骨需要我们传承,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怀就是爱国之情!我们热爱祖国,赞美祖国!让我们向徐悲鸿学习,做有傲骨的人。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骨气立意用笔高三作文篇3

李清照曾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多么壮气的语句。

记得曾采访过消防队,队长说过的一句话令我难忘:“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这是消防队员为了人民的安全而说下的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句话,一句充满骨气的话。

虽说“论骨气,”可何为骨气?大家都知道人体是由皮肤,肌肉,骨头,内脏等几部分组成,在这些部分中,最坚硬的要数骨头了,骨有破裂、粉碎的,但绝对没有弯曲的。骨头就是这样宁折不弯,因此我们把这种刚强不屈的气概叫做骨气。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志士,或是梁山好汉,每一个人都有响当当的骨气。没有骨气,在伟大的人也终将会颓废。

古代有一位穷人,快饿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恶人拒绝“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要说骨气只在于填充生命与灵魂,只是一个要面子人的厚积薄发,骨气也是一种精神,骨气也是一种力量,有骨气的人很难不会成功。

它不仅是爱面子的一种表示,更是一个人真正要舒展,要迸发,要努力,积极向上的一种表示。骨气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一种力度,不只是正衣冠,更是一种欲爆发的稳重,儒雅与睿智,有了它,每个人将会有精彩的人生。

趁热打铁,趁青年而拼搏,拥有骨气的每个人,从现在出发,把握住关件时间,让嘲笑你的别人等着因成功而大吃一惊吧。

骨气,是一种傲视因为欲要成功。让拥有他的人也拥有一种进取的魔力,让还没它的可怜人儿快去追寻他吧。

骨气,拥有成功的魔力,他是人与人之间站在高峰的抉择,拥有了它,抓住了努力,与成功!

骨气立意用笔高三作文篇4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谈起骨气,我们有没有想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节奏的快速和社会生活的压力,我们的骨气是否被磨灭了不少呢?人要活出骨气,骨气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骨气是先祖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骨气更是挺起中华民族坚实的脊梁。

古往今来,有骨气的伟人举不胜数。“安能摧眉折腰视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我们倾慕于李太白不畏权贵,追求自我的豪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也”我们向往于孟子关于人生追求的洒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们更折服于屈原坚持真理,一身傲骨的高贵品格;古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这“香”不就是因为梅花的一身傲气吗?愈寒愈香,愈寒冷愈坚韧!

我们的民族更是有骨气的民族。八年抗战,北平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面对日寇的铁蹄,我们的人民没有低头,奋勇杀敌最后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民族不愿当亡国奴,不愿被蹂躏的骨气!有人说过:“如果朝鲜战争中美两国的武器对调的话,那么,世界上就只有一个民族了。”论武器装备,论后勤补给我们不行,可论骨气他们不行,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的军队有骨气,这些可爱的人儿呀,他们打败了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我们是共和国幸福的一代人,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品格,主席说:“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要人生出彩,靠什么?只有骨气未必成功,可没有骨气绝无可能。

人生的道路不会平坦,活出我们的骨气!通往远方的路就像巴金所说的激流一样奔涌向前!

骨气立意用笔高三作文篇5

“骨法用笔”是中国绘画技法之一,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线是中国绘画的造型方式之一,也是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之一。要知道,线条的变化是通过力度以及转折变化来表现的,力度代表线条的“骨”,不仅是书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一幅作品的核心和精神寄托。

所谓“骨法”,在绘画中,有以下两方面含义:

第一,“骨”的外在表现是由形象和色彩决定的。比如画一只小鸟,要体现它不仅是有“骨”的,也是生动活泼、灵气十足的生命,就应该注重鸟类的整体形象和色彩特征。由此可以看出“骨”在一个生物体中的重要地位。“骨”是一个生命体的支撑点,是支撑生命体的内部组织,也代表一种坚定的信念与力量。画一只小鸟不是简简单单展现其外在形象,而是反映这一类生命体的整体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从而将艺术家的情感表现出来。

第二,“骨”的内在表现主要依赖于用笔,有两方面含义。其一,“骨”即“骨气”“气韵”,“骨法”即能够传达气韵的用笔方法。张彦远曾说:“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因此,所谓“骨法用笔”,就是说在用笔方法上要追求能够表现对象的内在“骨气”“气韵”,这样的笔法才能被称为“骨法”。其二,指“骨法用笔”的技术,一般指中锋用笔、力透纸背等包含内在的深度、力度等。另外,书法用笔中也常常强调“骨法”,主要是就第二层意思来说的,如清刘熙载《艺概》云:“字有果敢之力,骨也。”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体到绘画讲求用笔,而中国绘画的重要工具是毛笔,毛笔由笔根、笔腹、笔锋等组成,笔锋又分中锋、侧锋、露锋等,笔锋有弹性。我们最常用到和最常听到的是“中锋用笔”,为什么不说其他用笔方式,因为“中锋用笔”写出来的字圆润而有立体感,一笔下去,便可以呈现出浓、淡、干、湿的效果。侧锋在绘画中通过皴擦的方式表现。“骨法用笔”,不能脱离“墨”而单独存在。在中国绘画中,笔和墨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相互作用。笔墨是整幅作品的核心,所以我们不能抛开“墨”去片面地理解“骨法用笔”。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启蒙老师是卫夫人。“点如坠石”是卫夫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至理名言,强调书法落笔要准确有力,笔笔有力,字字如实。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没有剑拔弩张、不可一世的态度,也没有骄傲狂妄、无法无天的行动,而是既有力量,又不失秀气,这就叫“骨”。在中国美学中,“骨力”“骨气”“骨法”不仅体现在各个艺术家的绘画、书法作品中,同时在《魏晋胜流画赞》《文心雕龙》等文学理论著作中也有体现。运笔时有“骨”,落笔有力量,中国绘画虽不讲透视,却可以因为笔墨圆润而呈现立体感,从而向我们传达作品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寄托。

骨气立意用笔高三作文篇6

“骨法用笔”是对书法技巧实践与如何学习书法的突出强调,它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要有力

用笔须强其骨力气势,而能在沉着中酣畅,劲健雄浑,则画可不流于柔弱轻薄。

书法是“线”的艺术,它最讲究笔力,“线,是有骨力的东西,它从自然中来,又应高于自然,比自然更有精神,更有力量和气势”。这里强调的就是笔力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有“骨力”呢?即如何用笔才能表现笔力呢?

首先,要圆笔中锋,不可信笔。潘天寿说:“笔端如金刚杆,用笔缺少训练,只能浮于表面,力量全靠功夫,只有直笔中锋,才能产生笔力。卧笔则薄,扁笔也单薄,要笔笔如屋漏痕、折钗股,用笔苍老。”他告诉我们:“执笔笔杆要垂直,笔尖要圆,以圆尖抵纸面上,即是中锋用笔。”潘天寿在这里为我们很好地解答了圆笔中锋与笔力的关系,极精要恰当地揭示了笔法、笔力的内涵,并明确提出学习的方法是做到执笔平直,藏头护尾,只有这样,才能圆笔中锋,才能有力。“要有力”是学好书法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骨法用笔”首先从技术手段的一个方面给我们以指导。

其次,要逆势涩行。因为只有逆笔才能产生力度感,使线条沉着苍老,如“万岁枯藤”;拖笔斜拖,线条容易出现枯率浮滑。逆势涩行写的线条可发现无数轻微的起伏,就是笔锋不断遇阻而又破阻的痕迹,这就是 “屋漏痕”。潘天寿教导我们落笔辄思,“屋漏痕”“折钗股”“石积太古雪”“树飞铁树青”,是有其美学道理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从技术手段的角度给我们指点了迷津,从而懂得如何用笔。

(二)着墨大处

狠抓力点用线,即抓住骨架,骨骼用线。大至整幅作品,小至一个字,都得如此。着墨大处,把握整体,要体现出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内涵。

“要意在笔先,意随笔传,而笔则是写字的骨干。潘天寿常说,在纸上,要以最少的笔墨将画分成最多的空白,除笔墨的高度内涵外,而这些空白形状多不等,就看是否把握空间,营造气势,注入内涵了。“骨法用笔”还启示产生一种新的书法创作模式――理性地处理安排作品,这个意义可以说是很大的。同时,着墨大处的“骨法用笔”本身就是对那些聚墨成形、任笔为体或拘泥细小、局促散漫、小气薄力的学书者的最有力棒喝。

(三)学骨气

“骨要有骨气,骨气者,骨之质也,故张爱宾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法则’,而归于用笔。’”“法,也可理解为‘法则’‘法规’,如果把‘法’改为‘气’,则是从气势、气韵上说的。只有通过‘法’,才能表现多种‘骨’的效果。对象不同,环境各异,方法也随之不同。”“学汉隶魏碑,要取精神,而不追求于形似。要吸收其高华苍古的神气。”

潘天寿指出,学习书法要学对象(范本)的“骨气”“神气”,这是他从艺术实践中得出的正确理论。我们赞叹潘天寿的书法用笔果断而精的特点,有极深的书法功力与修养。究其原因,乃在他拓基宏阔,着意于三代,尤得力于汉碑。沙孟海先生曾说:“其隶书,源于《秦诏版》《褒斜道》《杨孟文》诸刻,融会创新。”更重要的是,他真正选择隶书作根基,将汉碑的沉雄、博大、深厚、高古、苍茫、劲健、稚拙、新奇等吸收融化在他的行草书、楷书以及篆书中,沉着奇崛,独步一时。要学其骨气精神,方能参得正果。

骨气立意用笔高三作文篇7

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立世界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有着这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即骨气。

徐悲鸿曾今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骨气,骨气是一个人可以在他人面前堂堂正正刚正不阿地挺胸抬头的资本。我们中华民族上至尧舜下至当今,从不乏有骨气的仁人志士。

中国人的骨气,体现在不屈于外侵,忠于自己的民族。古有“识时务者为俊杰”多少人打着如此的幌子,在国家危难之际,弃国而去,另择所谓明君。然也不缺一些矢志不渝坚贞不屈的有骨气的中国人。明末明家黄道周,不受清朝高官利诱,至死也未屈服于满族,用人生书写了“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皇恩浩大,未曾报国反成仇”的千古名句。他们的骨气,不再单单属于自己更是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气节,不凌的骨气。

中国人的骨气,也体现在不附权贵,对人格的尊重。东晋时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绝然地罢官回乡,绝不肯对乡里巴人颔首低眉。他便是有骨气的。不愿只为生活而降低自己的人格,敛起自己的骨气。现在,在平等的关系下,仍有人一味攀权附贵,早将自己的骨气抛弃了,仍至放弃了人格,与陶渊明相比,他们的屈服是屈辱的,可耻的,更是没骨气的。

中国人的骨气,还体现在不违与灵魂,对国格的维护。骨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便是一个国家整体的气节的体现。广州的孙天帅。为了自己的骨气,更为了国家的国格,宁愿放弃自己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也要坚决拒绝向韩国女老板下跪。他的行为,便不知是只滞与个人的骨气,更是提升了整个中国的高度,从而体现了所有中国人的坚贞的骨气。

两千年前,孟子有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两千年来,作为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总是在不同的时代已不同的方式体现着中国的相同的骨气,让世界上所有人都看到——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4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