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

| 泽慧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1】

钱七虎。江苏昆山人,出生于1937年10月,现年85岁,他的童年岁月,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度过的。新中国成立后,依靠人民政府提供的助学金, 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中学业。

1954年,在他17岁那年,钱七虎以优秀的高考成绩,进入了当时中国顶级的军工学府: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并且服从安排,进入工程兵系,开始学习十分冷门的防护工程专业。

当时,美苏冷战已经爆发,中国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美国人几乎天天叫嚣,要用原子弹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因此,防护工程专业当时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确保我们在遭受核打击之后,能够生存下来,并发起反击。所以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下来,才有反击的机会。

从1954年进入哈军工,一直到1965年,从苏联留学归来,钱七虎一直都在构思,为中国建设一条地下钢铁长城,确保中国拥有二次核反击能力。

据资料披露,当年,为了检验自己设计的飞机洞库防护门,在遭受核弹冲击波之后的受损情况,当蘑菇云在西北戈壁滩上腾空而起的那一刻,其他人在欢呼庆祝的时候,他却已经穿着防护服,冲进核弹爆炸中心,亲自进行实地检测。

他所进行的,就是当时处于顶级保密状态的核弹爆炸防护工程研究。在此之后,他还先后针对炮弹,航空炸弹,钻地弹,原子弹,氢弹等各种爆炸物,进行了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工作。

确保我国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打第一枪的情况下,拥有可靠的二次核反击能力。毫不夸张地说,钱七虎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以及在他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系列地下防御工程,就是中国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名副其实的地下钢铁长城,使中国战略防御的基石。

为了完成这些保密度极高的秘密工程,钱七虎只留下了一张6个字的纸条,就在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隐姓埋名,与家人两地分居。

正因为他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岁月中,不断钻研和创新,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学奇迹,让中外学者都为之赞叹。带领中国的地下防护工程以及岩石力学研究,走在世界最前列。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2】

刘玲琍也会有桃李,刘寒湘是她教学成功的学生之一。小寒湘在听障班读了2年,8岁才来接受康复训练,8岁的寒湘由于很少发声,声带非常僵硬。刚开始,小寒湘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哑巴音”,刘玲琍没有放弃,每天对她进行强化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努力,寒湘走出了无声世界,不仅学会了说话,还能和健全人正常交流了。

后来,刘玲琍还鼓励她学习舞蹈,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舞蹈《千手观音》的领舞者邰丽华创办的舞蹈学校,如今成了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2017年8月,在庆祝中国与巴拿马建交的大型文艺演出中,刘寒湘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登台演出,优美的舞蹈让全场观众为之震撼。演出结束后,刘寒湘给刘玲琍发来了信息:“刘老师,今天我在巴拿马的演出非常成功,感谢您!因为您才有我的今天。”看到这条信息的那一刻,刘玲琍喜极而泣……还有,当年的那个“小云亮”如今成了一名出色的理发师,结婚时还请我做他的证婚人,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孩子。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3】

30年刘玲琍所教过的学生有不少考上了大学,其中不乏天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这样的一本院校,他们有的做了设计师,有的做了老师。没有考大学的,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他们也有的做了糕点师,有的做了园艺师……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社会作出了一份贡献,跟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结婚、生子,拥有美好的家庭。每每看到这些,刘玲琍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

坚守在特教这个特殊又平凡的岗位上,刘玲琍付出了辛苦但也收获了很多。这些年刘玲琍先后获得“感动衡阳十大教育人物”、“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今年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名特教岗位上的共产党员,能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得到幸福,能让他们的家庭得到幸福,这就是刘玲琍的初心和使命。刘玲琍坚定地说:“我将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往后余生,我将继续用爱照亮残障学生前进的道路,用爱温暖残障学生成长的心灵!”

励、要求着自己。刘玲琍所带班级的学生行为规范,学习成绩优秀,班上很少出现违纪事件,班级每学期都被评为“文明班级”,而刘玲琍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4】

“阿姨,我来给你送菜了,今天的菜特别新鲜!”“是古丽吗?”钢城片区柯坪路北社区58岁的居民关素珍还没开门,就听出了门外热孜万古丽·沙吾提的声音。连日来,热孜万古丽·沙吾提和志愿者一直忙于为居民运送蔬菜等生活物资。

热孜万古丽·沙吾提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自治区先进工作者、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城片区柯坪路北社区党委书记。从2008年到社区工作开始,她就带领社区干部开通了24小时便民热线,组织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并安排专人记录辖区居民诉求。哪家老人患有慢性病,哪家孩子该上学了,哪家居民换了工作,她都了如指掌。

这次从北京一回来,热孜万古丽·沙吾提便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

“每次需要帮助的时候,古丽都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社区书记我们很安心。”提起热孜万古丽·沙吾提,社区居民充满感激。对此热孜万古丽·沙吾提热情回应:“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是一家人,大家的事就是我的事。”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5】

初到柯坪路北社区,热孜万古丽第一件事就是入户了解居民需求,晚上带着社区干部自查自纠,出台了工作职责规定、党员考核制度。经过半个多月的磨合,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高了、责任心强了。

当时,热孜万古丽逐一拜访社区的十几名退休干部职工和老党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邀请他们一起收集居民意见、宣讲党的惠民政策......一起为辖区居民服务。

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热孜万古丽结合社区实际,设立党员示范岗,开设“微党课”“微讲座”,推动3家单位、42家商户与社区协同共建,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积极组织辖区党员开展集体学习、主题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6】

“生、老、病、死,李医生都为我们考虑好了”,从寿衣、棺木的准备,到安葬逝者,给逝者上坟祭扫,李桂科都亲力亲为,让健在的老人得到心灵上最大的慰藉。

此外,李桂科积极联系旅游团、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到村里开展活动,还带着村民走出去到城市旅游,了解外面的世界。40年从没有离开过村子的李福章激动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洱海,喝喝三道茶,这些李医生都帮我实现了,我没有遗憾了。”

下一代是山石屏村的未来和希望。孩子们没学可上,李桂科就从县城找来旧课本,让一位识字的康复者担任“临时教师”,办起了学校。茈碧湖镇卫生院医生宋荣坤就是从这所“特殊学校”里走出的大学生。宋荣坤由于父母都是麻风病患者,李桂科帮他协调学校上学,帮他开家长会,给他生活费、进行面试辅导。在李桂科的帮助下宋荣坤性格从自卑变得自信,有了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

现在,山石屏村21个学生中已经出了6个大学生、1个研究生。他们都说:“人生中第一个老师是李医生,一辈子的老师还是李医生。”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7】

李桂科,男,1957年4月生,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副主任医师,40多年如一日,倾尽心力为麻风患者做治疗、康复,在全县开展麻风生理、心理、经济、社会康复工作,不仅治愈了麻风院所有的病人,更是麻风康复者心中的“好医生”。

在开展麻风康复工作期间,李桂科认真教给康复者眼、手、足自我护理方法,提供防护用品,为康复者做垂足矫正手术、足底溃疡清创手术、白内障手术及外眼手术;曾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国与比利时、中国与英国麻风康复合作项目现场实施工作;组织实施麻风线索调查项目、“消除麻风运动(LEC)”项目。他制作的《麻风防治知识“科普园地”》,每年都编印宣传资料发放、张贴;编印《基层医生麻风防治手册》,培训乡村医生和乡村干部;到麻风康复者家中,开展康复理疗活动,亲手为他们清理溃疡、泡足、剪指甲、擦油等护理,使周围人群消除害怕心理,减少歧视与偏见。

山石屏麻风院1953年建在炼铁乡黑潓江畔的山坳之中,这里山高谷深、江宽水急,没有公路、没有架桥、没有通电,几乎与世隔绝。李桂科用14年时间,修路架桥,在山上挖通连接外界3公里的车路,在黑潓江上架起了人行索道桥,为麻风康复者打通了一道融入社会、走向外界的大道。

此外,他还用12年时间,解决了麻风院用电问题,通过多方努力于2004年驾通10千伏线路电力工程;用14年时间,修缮了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危房,2010年建成可供旅游度假的新村;1993年起,他用13年的时间在麻风院办起了小学,使21名麻风康复者子女能够上学读书,考入大学6人、就读研究生1人;还为麻风康复者子女助学45人,培养了14名大学生。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8】

“在西藏的一些偏远山区很麻烦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但我们真心实意地对待藏族同胞,他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因此也会用真诚来回馈我们。”当记者问起唐菊兴他是怎样跟藏族的同胞们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时,他给记者讲了几个故事。

唐菊兴经常通过各种手段对生活困难的藏族同胞施以援助之手。有一次,他与同行的学生在爬山过程中,因为一名学生高原反应严重,导致大部队未能在天黑之前返回驻地。多亏路途中偶遇一家素不相识的藏族同胞相救,并用牦牛车把体力已经耗尽的几个人拖回了项目组驻地。临别时,唐菊兴倾其所有,把身上所有的现金全部赠给了藏族老乡,以示感谢,虽然钱不多,但寄托的是一份诚挚的谢意。唐菊兴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如果需要到沿途的藏族同胞家中休息或补充一些干粮,他都坚持付钱,尤其是遇到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藏族同胞,他几乎每次都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赠予该家庭。他认为自己应该为当地的同胞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唐菊兴对于身边较熟悉的藏族同胞更会尽力提供帮助。十多年前,他率队在雄村金矿外围的谢通门县答那达乡开展野外工作。由于住宿不便,他们联系了当地一位名叫多吉的藏族同胞,项目组便暂时住进了多吉的家中。唐菊兴为了感谢多吉提供的帮助,主动邀请多吉来项目组帮忙;多吉也为了表达自己的热情和欢迎,专门把自己家中最好的房间和厨房腾出来给项目组成员使用,自己一家拥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唐菊兴与多吉建立起了深厚的个人感情,“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多吉不仅担任项目组的翻译和工人,同时也帮助项目组协调地方关系,保障了野外工作的顺利进行。平时,大家一起上山工作,回到家或着休息日里大家又会聚在一起品尝青稞酒和酥油茶。“多吉每次都会把自酿青稞酒的第一道酒端给项目组的师生们品尝。十多年了,现在我自己往那边跑的机会少了,但一旦有人要路过那达乡,我就会拜托他给多吉一家捎些小礼物,从大人的毛衣、小孩的学习用品,到多吉喜欢的啤酒。其实也是捎过去一份感情。”唐菊兴说。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9】

热孜万古丽还动员社区140多名退休党员、居民党员,组成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群众说事点”,凝聚集体力量为居民解决困难。谁家装修遇到问题、哪个孩子入学资料不全、哪个居民需要就业……“群众说事点”都会帮助解决。从今年3月成立至今,“群众说事点”已为居民解决问题近百条,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与柯坪路北社区相邻的社区经常有居民前来寻求帮助,热孜万古丽总是积极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难题,邀请相邻社区的人大代表联合办公,成立“人大代表工作室”。吐尔逊·买买提是滨河社区居民,他来到“人大代表工作室”,反映居民活动广场没有公共厕所、小区篮球架损坏无人修等问题。热孜万古丽和滨河社区人大代表实地查看后,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并持续跟进,推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人大代表工作室”成立至今,已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数十件。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热孜万古丽在柯坪路北社区已经工作了14个春秋,听群众心声,解居民之忧,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为民服务是件幸福的事。”她由衷地说。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10】

原来在刘玲琍小的时候,隔壁有一位特别善良的阿姨,常常做一些好吃的给刘玲琍和周围小朋友吃,还常帮小女孩们编好看的辫子。可是这个阿姨是个聋哑人,不会说话,也不认识字,交流起来特别困难。有很多次,阿姨用手跟小朋友表达什么,但小朋友都不能理解,她就急得不得了,使劲地抓自己的头发,显得特别痛苦。当时小刘玲琍就特别难过,她想如果有这样一所学校,让阿姨这样的聋哑人读书,识字该多好啊!当时只有6岁的刘玲琍就萌发了这样一个心思:长大要帮助聋哑人学习文化知识。

这个小小的梦想开始在刘玲琍心中生根发芽。初中毕业时,刘玲琍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这所专门培养特教老师的学校,当时,这所学校被誉为特殊教育的“黄埔军校”,那年刘玲琍只有14岁。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11】

李桂科与康复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义务承担起了“代儿女尽孝、替父母尽责”的职责,为做父母的解决子女读书、工作问题,替做子女的赡养老人,一干就是几十年。闲暇里,他经常陪伴残疾孤寡老人说话聊天。头发长了,帮他们理发;指甲长了,帮他们修剪。他悉心帮每位康复者清理溃疡,精心为每位老人过生日,无微不至照顾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起居。崔大弟、李少安两位康复者已经93岁,王应寿等几位康复者也快80岁了,老人们的手指甲很厚,足底也有厚厚的老茧。李桂科精心为他们修剪,练就了一手用咬骨钳剪指甲,手术刀削硬皮的“绝活”,他还专门为眼睛坏死的李少安准备了眼罩。每逢清明节、火把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李桂科都会组织康复人员集体过节,营造山石屏村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每次外出开会、学习之前,他都要挨个到老人们的居所走一走,看看谁的头发需要修,谁的指甲需要剪。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他也是第一时间想着要赶回山石屏村看望老人们。

从1986年开始,李桂科为每一位患者都留下了照片。2013年,他在山石屏村开辟了一间缅怀室,将100多位已经离世的老人的照片搬到了纪念墙上。每位老人到了生命垂危之际,李桂科都会为他早早准备好照片。老人们也会在临终时给李桂科讲自己的亲人和往事,留下最后的遗言。“疗养院建院以来,已经有200多位老人离世。没有照片的100多位老人,我准备在墙上画一个框,写上他们的名字和个人简介。他们当中很多都没有亲人。即便有亲人的,也很少有人会来祭奠。做这样一面纪念墙,就是为了让后人缅怀这段与麻风病战斗的历史,也让现在还活着的老人感受到被牵挂和惦记的温暖。”李桂科说道。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12】

“在西藏地区开展工作,民族团结是一切的前提。”作为一名“老西藏”,唐菊兴深知,只有藏汉同胞团结合作、相互信任,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铺开,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西藏的找矿突破。

他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依托当地地方政府的支持,唐菊兴和他的队员们始终把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习俗、关心同胞疾苦当成政治任务来抓,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地,他们都会与当地的藏族同胞融洽相处,甚至结成了兄弟之谊。除了在野外工作中长期聘用当地的藏族同胞担任项目组的司机、向导、翻译、工人等,唐菊兴自己也主动承担起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和地方协调工作。

2008年3月,进藏开展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唐菊兴和队员们不巧碰上了“3·14”打砸烧事件。当时,局势之紧张让正在甲玛矿区开展工作唐菊兴始料未及,一小部分不明真相的藏族群众开始冲击项目组的驻地。为了避免自己的队伍受到暴力犯罪分子的伤害,唐菊兴一方面紧急安排项目组成员暂停野外工作,回到驻地确保安全,另一方面也很快与当地熟悉的村民朋友取得了联系。

“得知我们的驻地受到了冲击,熟悉我们的当地老百姓第一时间出面来保护我们,并及时地把项目组成员转移到了他们的村子。”回想起当时的惊险经历,唐菊兴仍然是心有余悸。“在整个事件中项目组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这完全归功于平时与藏族兄弟们结成的战斗友谊。”唐菊兴说,虽然“3·14”事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展速度,但正是因为有当地藏族同胞在非常时期的保护和支持,才保证了项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13】

从水乡嘉兴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他的人生因为地质不断攀升,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

21年来,唐菊兴几乎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过,时间最长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

不久前,“最美野外科技工作者”中央媒体采访团在西藏采访了唐菊兴,并且到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感受地质工作的艰苦,以及甲玛矿区的今昔巨变。

身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的唐菊兴,已经在青藏高原上耕耘了二十余载,他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丰收时节——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2013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国地调局首批“李四光学者”(卓越地质人才),2016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每一份荣誉都是沉甸甸的。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14】

唐菊兴1995年初入西藏,第一站到的是著名的玉龙铜矿。在这里开展研究工作期间,他得知了玉龙铜矿那偶然的发现经历:一天,一位牧羊人拿着一块花花绿绿的石头标本交给原西藏地质一队的地质人员,由此直接导致了玉龙铜矿的发现。

“在青藏高原上有两种人:守望者和牧羊人。”唐菊兴说,牧羊人每天都会爬很多的山、涉很多的水,行走匆匆,但也过得悠闲;守望者会驻守在他自己的阵地上,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发现身边的惊喜,但有时候会显得孤独。“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我们地质工作者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守望者。”

的确,二十年来,唐菊兴守望着这一片土地的春去冬来,为了国家的资源安全、藏区经济的腾飞和跨越式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使研究团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和骄人的成绩,党和国家也给予了他和他的团队崇高的荣誉。

近年来,唐菊兴和他的团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201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奖一等奖2项(2009年、2011年)、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2项(2003年、2004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3次。

唐菊兴个人在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等。在这期间,他还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 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2014年“五一”前夕,他又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为表彰他为藏汉民族团结和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2014年9月底举行的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代表评选活动中,他又被评选为先进模范个人,这也是国土资源部在本次评选活动中的惟一一名受到表彰的模范个人。

“这些荣誉是属于大家的,也只能代表过去。”唐菊兴说,“我们守望在雪域高原上,目的是要为国家找到更多的大矿,因此我们要不停地行走,等待我们的永远是下一座高山。”这就是“爬山匠”唐菊兴,他将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青藏高原的找矿事业。

此刻,记者在想,几个月后,当我们沐浴在微风中享受春日的暖阳时,唐菊兴和他年轻的团队必然又已悄然背起行囊,再一次奔向那依旧积雪高垒的青藏高原,穿梭在各个矿区纵横交错的冷峰之间。他们无心欣赏沿途壮美的风景,却将自己变成了这高原大地上的一道无限美好的风光。

榜样8个人事迹简介【篇15】

“昨日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今日的‘桃花依旧笑春风’,太多的感慨犹如玛旁雍错碧绿的湖水,心里突生幽蓝色的伤感。诚如这‘玛旁雍错’是‘不可战胜的碧玉之湖’,但现实中的我们确实又是败者,败者也就想托‘圣水’来清洗心中的烦恼和孽障,以此来逃避现实的残酷,想来是‘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真是言有尽而爱意无穷。”

这是六年前唐菊兴去阿里时所写的散文《西藏之古老,阿里之遥远》中的一段话。当记者细细读完此文,先是吃惊于唐菊兴细腻的文字功底和笔尖下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他的一种情怀。

在学生们的眼中,“唐老师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而火热的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文青”,唐菊兴却坚称自己只是个“爬山匠”。“学生时代读了很多古人的诗词,到现在这个年纪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意境。”唐菊兴说,在工作之余,他偶尔会写几篇随笔,大都是关于生活琐事或工作经历的感慨和感悟。

唐菊兴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发表了十几篇随笔日志,时间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7年,算起来从那时至今基本平均每年要发表两三篇。这些随笔中,有在参加野外考察后的杂记、有对藏区生活的描写、有对亲人朋友的思念、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每一篇都是洋洋洒洒数千字,语言平实但十分耐读。

在阅读这些随笔的过程中,记者还惊喜地发现,唐菊兴还是个摇滚迷,在他好几篇随笔中都引用了鲍勃·迪伦(Bob Dylan)等著名摇滚歌手的歌词,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社会公众对地质工作者的了解不够,很多人认为我们就是一群长期生活在荒郊野岭的‘粗人’。其实,我们不光在践行‘三光荣’精神,也还是有一些人文情怀的。”唐菊兴说,这也是在传播地质工作正能量。

16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