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气候特点

| 丹梅

高溫炎热

大家都了解“热在三伏”。小暑一般处于三伏里的中伏环节。这时候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域都处于一年中最火的环节,并且中国各省温度差也并不大。恰好与俗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符合。小暑相对性小暑,说白了,更为酷热。

大暑节气恰逢“三伏”,是在中华一年中日照数最多、平均气温最大的阶段,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地域旱灾降雨少,很多地域的平均气温达35度之上,别名的“三大火炉”也最火。

在中国华南地区往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域,如苏、浙、赣等一带处在酷热降雨少时节,滴雨似金子。有“小暑雨如银,小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米左右”,“三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叫法。

恰似左河水诗云:“日盛三伏暑热熏,坐闲烦静在蝇蚊。纵逢军鼓云间起,箭射荷花塘若洒金。”假如小暑前后左右出現连阴雨,则预兆之后降水多。民间谚语有“小暑下雨多雨,雨暗足;小暑无雨降雨少,喝水愁”的叫法。

而在中国的华南地区中西部地区尽管高溫出現也最经常,但降水却最充沛、雷电最普遍,是雷雨数最多的时节。这里有俗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如”。意谓在夏季下午,雷电假如出現在修真,雨不容易下到这儿,若雷电在西方国家,则雨量迅速便会来临,要想避开都赶不及。

依据小暑的热与不冷,有许多预测分析中后期气温的民间谚语有:如短期内预兆的有“大炎热,田头歇;小暑凉,水满塘”;中后期预兆的有“大炎热,立秋后凉”;长期性预兆的有“大炎热得慌,四个月风冷无霜”、“小暑不热,冬天不冷”、“小暑不热要烂冬”等。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从每年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从字义上来讲,“暑”即“热”,说明小暑时气候炎热。历书中曰:“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也就是说,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

小暑即小热。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而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进入小暑,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总之,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降雨增多。

小暑节气介绍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之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养生应该吃什么

小暑节气人们离不开空调,但是这样容易诱发风湿,损伤脾阳之气,导致中气不足,影响工作效率。由于暑天出汗多,中医认为气随汗脱,因而夏季食疗补气非常重要。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

暑天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

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胆固醇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小暑节气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大暑时节,气温偏高,雨热同期,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之上,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二候土润溽暑:《说文解字》中说:“溽,湿暑也。”“土润溽暑”,指土地潮湿,天气湿热。

三候大雨时行:《逸周书》中说:“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指大暑时节雨量充沛。

7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