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
在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具有特色的风俗文化,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是安徽芜湖,那儿虽然不是什么名胜景地,没有像大都市那样的繁华,但是那里却是我最喜爱的故乡。
自我打小有记忆起,每到临近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时,在北京就常听到父母经常说起赛龙舟的日子就快要到了。因为只有过年才回到安徽,所以我从未亲眼见过赛龙舟。自此我对端午节赛龙舟这一风俗,感到十分好奇。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临近端午节时我回到了安徽,也终于可以亲眼见见我期盼已久的赛龙舟了。
也是因为到了端午节,每家每户都飘着粽子的香气,为了这即将开始的赛龙舟又增添了几分不同的气息。“啪”一声枪响,四周变得安静起来,只听隐隐约约的敲鼓声从远处袭来,紧跟着龙舟出现了。微波荡漾的湖面也因着他们的到来开始翻腾起来,一个个的龙舟如同出海蛟龙,长长的龙体涂满了鳞甲形的花纹,那昂起笼统也威武无比。每条龙舟上都整齐地坐着两排划桨手,船头和船尾各站一个人。船头的人负责打鼓为划桨手们鼓劲儿,船尾的`人负责掌控方向。“咚,咚,咚咚咚”打鼓的人这样有节奏地敲着,划桨的人们整齐,急促的一起一落,激起一团团白色的浪花。龙舟也就在这样的浪花中有节奏的起伏着。活脱脱像是龙腾大海,壮观极了。
再一声枪响,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条条龙舟竞相越过终点,伯仲难分。分出名次后,顿时礼花绽放,人们也在欢呼雀跃中结束了这酣畅淋漓的比赛。但如今,那振奋人心的鼓声依旧在我的耳边回荡,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亲眼观看赛龙舟。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
家乡的春节按家乡的风俗习惯:“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早上拱拱手。”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家家都忙着过春节。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仍冒着严寒忙着打扫卫生,希望扫去一年的秽气。远在天涯海角工作的亲人,也陆续赶回家和家人团渡新春佳节。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月小二十九,为除夕。除夕这一天,我们家乡称为过大年,家家户户贴对联,大人们准备了满桌吃的.,吃完晚饭,大家团聚一堂,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直到十二点结束。鸣鞭炮关大门,这就叫辞岁。接着守岁到黎明前开门,又是鞭炮齐鸣,这就是象征开门大吉,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正月初一,小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给家里的长辈拜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哈哈,又轮到我拿压岁钱了。每年长辈红包时,总会说几句祝福的话语,比如好好学习,键键康康之类的话,儿孙们都说几句吉祥话。那时压岁钱不只是给孩子们快乐,也赋予了老人们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和家庭兴旺的美好希望。
最后,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庙会,雄狮起舞,长龙游街,一片热热闹闹,这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元宵节。也是把过年剩余的东西吃完,再吃一些汤圆,像征今年团团圆圆,生活红红火火,家乡的春节一年更比一年好。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3】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各自的乡俗。在我家过年时,舞龙、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必不可少的。
在过年前的十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大量置办年货,大人们还要买过冬的衣服呢。还要在过年的那天之前进行大扫除。到了真正过年的那天,大家都开始挂灯笼、贴春联,春联是为我们迎接新的一年,而灯笼是让我们这年过得红红火火。不仅如此,还要在窗户上贴福,而且要倒着贴,意味着福倒了,福到了。春节吃饭前要先放鞭炮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吃饭时,小孩的嘴可甜了,他们走过去跟爸爸妈妈说新年快乐,就能得到红包。吃完饭后,外面开始热闹起来,一条条长龙接二连三地从巷子里跑出来,彩色的龙头欢劲地扭着,在大马路上显得格外引人入胜,路旁的烟花给舞龙的人们打气,他们舞的更欢了。
每当到了除夕夜晚的.十二点真是极为热闹,一大筒烟花排山倒海得飞起向天空在天空中炸成了一朵花,一大群烟花飞快地冲向天空,炸开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七彩的烟花炫染了整片天空,显得格外美丽,一条长长的鞭炮在地上“啪啪啪”地响着,在过年时放鞭炮是为了赶走一只叫“年”的怪兽,喜欢在过年时去村里偷吃,但它怕鞭炮,所以家家在过年时放鞭炮。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佮,一个不一样的习俗。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4】
我的姥姥是地地道道的土家人,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都要回到老家——山东。
每到腊八那天,我们一家在天上还有星星的时候就起床了,腊八节一定要吃腊八肉,我大姨夫从冰箱里拿出了一大块猪肉,只见他把肉放在火炉上让它解冻,又往肉上撒了好多胡椒粉、辣椒粉,让猪肉变得花花绿绿的,接着大姨夫让我把肉递给爸爸,只见爸爸把一小桶酸糕水倒了上去,再用刷子把酸糕水刷开,刷完酸糕水的猪肉味道非常的香,有着酸糕水的酸味也也有胡椒粉和辣椒粉的`辛辣味儿和香味儿。
吃完腊八肉,就该喝腊八酒了,虽说腊八酒有酒字,但里面只是用葡萄、梨、苹果等水果榨的果味饮品,味道酸酸甜甜的,非常好喝,还可以把腊八酒和带气的无味苏打水一起喝,口感更佳呢!
过完腊八就到了小年,这天男人们都在家收拾房屋,女人们会去集市上买年货,而我们小孩儿就在田野里玩摔炮。
又过了几天就是大年了,爸爸和大姨夫在杀猪、清理猪的内脏,而我们小孩儿在屋里的炕上玩耍。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过去了,猪肉终于烤好了。爸爸拿小刀从猪身上割了一大块儿的肉让我们吃,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把整只猪一起烤,不分成几部分?爸爸说:“因为这样可以象征我们一家圆圆满满。”
吃完合家饭后,我们土家的年也就算是过完了,是不是很有年味儿呢?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5】
“春节”是一年中最欢快的节日,也是人们最惬意地时候,然而在这个节日中,它有许许多多的风俗。
给“压岁钱”就是其中之一。传说,人间有一个野兽,叫做“岁”,每到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作怪,专门来吃小孩子,闹得人心惶惶。后来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睡觉的时候将长辈给的钱放在枕头底下。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可怕的野兽“岁”跑出来了,正巧跑到那户人家里,看到那细皮嫩肉的孩子,顿时口水直流,邪恶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枕头底下的钱发出了闪闪的金光。“岁”像触电了一样,“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了。人们知道了制服岁的办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后来给“压岁钱”不只是为了赶跑可怕的“岁”,更是长辈对晚辈美好的祝福。
除了给“压岁钱”,在春节中还有人人重视的团圆饭。团圆饭不同于平常的.饭菜,除了菜品很丰富之外,还有象征意义。例如: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年糕象征着“步步高升”,芋头和腐竹象征着“富裕”,这些共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美好祝愿。吃团圆饭时,每一个亲人都要到场,缺一不可。长辈们还要一一敬酒,晚辈们也应一一回敬,表示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我喜欢春节,因为它不仅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风俗,更让远在四方的亲戚朋友都聚集了,让彼此间的血脉亲情更加浓厚了。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6】
我的家乡山西忻州过春节的时候,有很多习俗,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项——蒸花馍。花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过年,小孩子过十二岁生日,结婚办喜事都要蒸花馍。花馍可以捏成不同样子的,十二生肖,各种花鸟,技艺高的连龙凤都能捏出来,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艺术品。
我过十二岁生日时,奶奶要送给我一份厚礼,我十分好奇,所以跟着来到厨房,到底要做什么呢?我一再追问下,奶奶终于说出了这份厚礼——花馍。奶奶在案板上撒了些面粉,拿出发好的面,就在案板上使劲揉搓,不一会儿就揉出了一个大面团。奶奶还说面团不能太硬,否则蒸出的馒头容易裂开,也不能太软,否则成不了形,我似懂非懂地在旁边点了点头。揉了好长时间,奶奶将大面团切成几小块,又开始揉起来,我询问奶奶要做什么样子的,奶奶想了会儿说要做十二生肖。奶奶拽了一点面在案板上搓,越搓越细,最后在较粗的那一端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在两侧粘上黑豆,一条小蛇便做了出来。接着,奶奶又揪了稍大一点的面团,捏出上下大小一致的形状,轻轻拉出耳朵,用剪刀在靠上的`面部中间剪了一下,在中间的身子部分剪出手脚,再用红豆做眼睛,兔子也做好了,奶奶用蛇缠住兔子,名为“蛇盘兔”,祝我节节高升,我高兴地拍起掌来!
后来我了解到,“鱼”指五谷丰登、“龙”指时运亨通、“莲”指喜气迎门。“花馍”这种艺术我们不应该让它失传,应该永久保留下来,因为那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东西,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学习,去研究,去把它发扬光大!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7】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奇特的风俗。我也是,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舞龙”。
舞龙的时间一般会在春节后几天。通常会由村里舞龙队长提前几天送来请帖。告知我们舞龙的队伍将会何时过来表演。收到请贴后,爸爸妈妈就开始准备红包,一些水果和香烛,鞭炮欢迎舞龙的到来。
终于,大家都期盼的这一天到来了。咣当咣当,舞龙的队伍接近我们了。我既紧张又激动,时不时跑到门口去看舞龙的队伍到了没有。这时爸爸在大门口摆上了两串长长的鞭炮。妈妈则在院子里摆上了桌子,在桌子上放上了准备好的水果,并点上了香,红烛。舞龙的队伍越来越近了。胆小的孩子跑上了楼,从走廊探出头,等着看舞龙。当舞龙的队伍到我们家门口时,爸爸点燃了一串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一红一黄的两条龙摆动着身体走进了我们的院子。队伍后面还跟着一大群人来看舞龙表演。
他们先是盘成了一个圈,然后再迅速的散开。两条龙在他们的手中变得活灵活现,千姿百态。几分钟后他们停下休息。带队的人从龙头里面取出了几根小蜡烛送给了我们,并说了一些祝福语。这时,爸爸拿出准备好的红包送给他们。妈妈从边上的小桌子上,拿了一些水果分给他们吃,还为他们泡上了茶。休息了一会后,他们又开始左右摆动着龙头和龙身,缓缓的走出了我们家的院子。这时爸爸又点燃了另一串鞭炮。来欢送舞龙的队伍离开。我和妈妈把他们送的小蜡烛拿回了房间,直到它们燃尽为止。
这就是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舞龙”,这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8】
放烟花大概是所有人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了。那一朵朵在天空中绽开的瑰丽的烟花,那一摔就响的摔炮,想必这是所有人一提起烟花,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来的场景。
关于放烟花的由来,众所周知的是为了驱赶“年”。“年”十分害怕爆竹声,于是人们就用火烧竹子,发明了最原始的鞭炮,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鞭炮。在今天,鞭炮也不再是用来驱赶“年”了,而只是供人们娱乐了。
我小时候就没少玩鞭炮,但也因鞭炮弄出过许多有趣的事来。我印象最深的那次是在表哥家。
晚上我和表哥以及表妹在楼底下放烟花,表哥点燃了一种会冒出许多火花的烟花,并拿它对着我和表妹,想吓唬吓唬我和表妹。因为我和表妹都害怕那些火花弄到身上,我们俩急忙往后退,我一不留神,一只脚没踩稳,而另一只脚就向后退了。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我摔倒了,而且摔在了满地碎石的.石子路上,手掌被石头划伤了。事后呢,表哥被他妈狠狠的骂了一顿,骂得他“狗血淋头”、“体无完肤”。从此以后,表哥再也不敢拿烟花吓唬我们了,而我也知道那些火花其实根本就不会伤人。
不管怎么样,放烟花一直是作为新年风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浓浓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了,还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项目了。
但近年来烟花因污染环境被禁止了。对此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研制环保的烟花,让烟花继续绽放在夜空中,继续成为人们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9】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春节时的习俗有很多,贴春联就是其中一个。
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辟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除夕上午,我和爸爸一起贴春联。我拿着一把剪刀和透明胶布,爸爸拿着春联,一起来到门外。爸爸先贴横批。我用剪刀喀嚓喀嚓地把胶布剪成小块,递给爸爸。有时候我剪多了,就把剪多的.胶布的一半贴在门上,另一半悬在空中,当做备用。爸爸轻轻地贴住春联,免得贴皱了。我们俩配合得很默契。爸爸先贴横批,再贴上联和下联。我看了奇怪地问:“爸爸,你为什么上联贴在左面,下联贴在右面呢?”爸爸回答:“传统来讲,右联为上,左联为下。横批从左往右念,上联就应该贴在左面,从右往左念,上联就应该贴在右面。现在通常的横批都是从左往右念的。我们家的也是,所以上联就应该贴在左面。”最后我们又贴了值得大大的福字。贴完春联,从远处一看,红红的,很喜庆。横批是福星高照,上联是金鼠贺岁年年好,下联是万事如意步步高。
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迎新春。祝愿家家户户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过得吉祥幸福,快快乐乐!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0】
这一家子四口人坐在饭桌前,桌上丰盛的年夜饭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火锅里沸腾的猪排也在诱惑着桌前的人。四口人一边吃,一边说笑。姐姐运气好,一下子夹了个鸡翅膀,妈妈打趣道:“吃了鸡翅膀好会梳头。”淘气的妹妹放弃夹着的猪尾巴,将目标转移到姐姐身上,眯缝着眼睛:“唉,原来你把鸡翅膀都独占了,怪不得我不及你会梳头。”“你也不错呀,吃了猪尾巴也就不会流鼻涕了。”鸡翅膀长了脚的飞到妹妹的碗里。一家人大笑。快乐和温馨在昏暗的灯光下弥漫。
时钟已敲响了八点,一家人散了席。收的收碗,洗的洗盘,和谐的分配竟使这碗盘也发出叮当的赞叹声。
“啪啪啪……”鞭炮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喔,过年啦,过年啦!”孩子们跟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跳进跳出。父亲和叔伯忙着贴春联年画,母亲和婶婶忙着端菜上桌。平日里怕吵闹的爷爷奶奶坐着看着,脸上写满幸福。屋子里洋溢着节日的快乐气氛。
“开饭了,开饭了!”随着这声吆喝,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涌向餐桌。速度有快有慢,让人联想到物体的分子作无规则运动时的状态。
“菜好吃呀,到底是儿媳做的.呀!”爷爷啧啧称赞道。奶奶也微微点点头,表示赞许。夫唱妇随,爷爷奶奶还是恩爱得很哩。面对满桌的好菜大伙可毫不留情,拿起筷子就风卷残云地大干起来。吃的吃,喝的喝,桌子上热火朝天,犹如节日的盛会。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1】
我的家乡在贵州,那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四周都有青山环抱,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我家的四周都是青山,最有名的黄果树大瀑布。这里除了风景好之外,在我们当地,各种各样的.习俗是十分有趣的。像新年和元宵两个节日。在新年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会贴上红红的对联;威严的门神;各种各样的“福”字剪纸。在新年那一天,人们会把长长的一串鞭炮从山上铺到山脚(只铺四米长)然后点燃,听外婆说这是和山里的山神一起过年,求山神保佑,来年的田地五谷丰登。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做饼、打糍粑、吃长寿菜。整条街都十分喜庆,这一切无疑透露着人们对新年的重视,新年对人们的重要。过了新年,就是又一个高潮――那就是元宵。
元宵在我们那边,也是一个长辈们重视的日子。在我们那里“元”同“圆”谐音,所以长辈们这一天,就想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一天,长辈们,还会自己亲自包汤圆,她们会在汤圆里包上各种各样的馅,还会在汤圆里包一些别的东西,像钱、桂圆、花生等,花生预示吃苦耐劳,就会有好结果;桂圆圆圆满满,则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钱,希盼来年财源滚滚。元宵那天,还会养鱼,养一天后放生。为什么不在新年养呢?新年养鱼年年有“余”嘛。长辈告诉我:新年吃鱼,有了一个“余”,那个时候养鱼,两个“余”就抵消了,就没福气了。所以在元宵养,就一直有好福气,又给元宵一个新的意味。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真是应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往常一样,今年的清明也是细雨绵绵。
我和妈妈来到森林公园踏青……上山时,周围全都是油菜花啊!细细的雨丝柔软地飘落在花瓣上,融成晶莹的水珠。只见几只燕子在低空寻找落脚之地。
只顾享受森林山脉的清香,双脚早已走的麻木,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妈妈从包里拿出一个青团递给我,我看着拳头一半大小的.青团,墨绿色的青团因为和了糯米粉变得晶莹剔透,活像一个圆鼓鼓的翡翠。我咬了一口,青团是粘的,是甜的,活像过年吃的汤圆,但又有一股清香,我两口把青团塞进嘴里,挤出一句话:“妈妈,为什么只有清明才有青团吃呢?“
妈妈微笑着给我讲了个故事: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一位农民在耕地时见清军正追赶以为太平军官,农民急中生智,将太平军官扮成自己的样子,才让他逃过一劫。后来,为了不让清军发现自己送他吃食,他就用艾草和着糯米粉做成青团。后来,太平军官成功返回大本营,原来他就是忠王的得力大将。
为了纪念“救命青团“太平军每年都吃青团。
我咽下甜甜的青团,顿时觉得它不止是吃起来香,还有一股力量所在——那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力量。
对于这些风俗文化,我们不仅要感谢,更应该永远牢记这些富含古代劳动人民精神智慧的传统,将它们传扬出去,名扬海外。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3】
火花在黑夜中绽放,整个寂静的夜空为此刻成为了背景,大人们点燃烟花,邻居们也开始互相问候,现场变成了大型烟花交流现场。
一天中的夜间是最安静的,可在除夕夜,谁不希望热闹点呢?就算是夜里。于是烟花、鞭炮,搞得整条巷子响亮亮的。一群人跟着声音走出来,也拿出自家的烟花,开始响起来,两人、四个人、五个人……渐渐的,大家习惯了除夕夜的热闹,总是先把饺子包好,在春节联欢开始前,先出来热闹一下。
“妈妈,妈妈,什么时候出去啊?”我拿着小烟花着急道:“乖,一会就出去。”我一听,又是这句话,急得我跺着脚,坐在了旁边的凳子上。这种情况,是个孩子都会着急的,毕竟这次可跟以往不一样,过年了,聚得齐,可以看见平常见不到的人,或认识没见过的伙伴,可现在也只能等着。
过了会儿,一道响亮的声音传入耳中“走!”我如同脚下生风,一溜烟跑了出去。开门出去,只见男女老少全都围在一起,似多年没见的老友叙旧,即使不认识,此刻也如同亲人般似的。看,有刚会走路的小朋友在路上磕磕绊绊地走着;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儿们,在一起吐槽这一年的'欢畅;还有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们,其中有连耳朵都听不见的呢……
各色各样的人聚在一起,谈论着小区的八卦,炫耀着自家的儿女,玩着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游戏,一群人笑着,美着,眼睛都眯成缝了,连满天的烟花和璀璨的星空都只是陪衬。家乡的风俗是用一个理由把我们聚在一起,心连在一起,我又怎能不热爱它呢?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4】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便迎来了我喜欢的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所设。这一天主要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等。
到了那天,我和妈妈会很忙,因为我们要包粽子。首先,妈妈拿出了所需要的材料。把绿豆洗干净,糯米调好味,五花肉腌制好,比把它切成一块块。妈妈做好了以上工作,便对我说:“儿子,咱们一起包粽子吧!”我看着这一片片绿色的.粽子叶,再想想粽子那金字塔似的外表,一下子发起愁来,问妈妈:“该怎样包啊?”妈妈见我如此疑惑,便做起示范来:“首先把两块粽子叶叠成一个类似圆锥的物体,然后把糯米、绿豆和五花肉放进去,再用一块粽子叶封好底面,用草绳把它捆扎紧,不把它绑紧煮熟后就不好吃了。”妈妈示范完后,我就尝试着包了起来。一开始时并不太顺利,不是漏了东西没放进去,就是绑得不够紧。后来在妈妈的逐一纠正后,一切变得顺利了。
包好后,就要开始煮了。看着这些刚下锅的粽子,我以为十几分钟后便可以吃了。但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这些粽子起码也要四——五小时后才能吃。”听了妈妈的话,我似乎有些失望,但还是忍住了喉咙里的馋虫。等呀等,终于煮好了。我望着这些又大又饱满的粽子,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等不到爸爸回家,我便开始吃了起来。吃着自己动手包的粽子,心中感到无比激动。
家乡的习俗多得数不清,但无论什么节日或习惯,我都会开开心心地过,开开心心地做。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5】
我的家乡过春节的风俗就是吃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那可是一件既开心又幸福的事情。
传说张仲景当年辞官还乡时,他老家正值寒冬,十分寒冷。当时人们没有多余的`钱购置保暖的衣服,所以很多人都冻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冻烂了,有许多人到张仲景求药,看到乡亲冻僵的样子,便舍药相救,获得了百姓的称赞。后来张仲景研制出了"娇耳",也就是今天的饺子。人们吃过娇耳,喝了驱寒汤后,浑身暖和,耳朵气血也通了,吃过的百姓从此都没有出现冻僵的现象,耳朵也没有被冻烂了。
除夕当天,妈妈正在厨房包饺子,我也凑上去包,看到妈妈包的饺子一个个活像小元宝,我怕包不好,就先拿擀面杖擀面皮。先把面团放到面板上摁一下,面团变扁了,就可以擀了。三两下一个圆圆的,薄薄的面皮就出现在我面前,我也乐在其中,不一会儿,一堆面团便一个不剩了。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面皮放上饺子馅,把中间对折,从左到右捏到一起,一个新月状的饺子便包好了。但是我包的同妈妈包的相比丑多了。妈妈鼓励我说:"再包一个吧。"这回我在皮上多加一点馅,包出来变得鼓鼓的了,美观多了。半小时后,饺子包完了,一个比一个漂亮,花边整齐,小巧玲珑,让人心里颇有成就感。
让人开心的不单单是吃饺子,还有包饺子这有趣的过程,因为我知道每个饺子的背后都是我辛勤劳动的成果啊!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汇总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