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作文

| HT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的作文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的作文 篇1

清明节的三天小长假,我可是非常看重的。当然也是从这学期刚开始我就开始精心策划了,想着刚好是春天,鸟语花香,大地上春意盎然,四处弥漫着青春的气息。世界这么大,我也想带着我的小伙伴一起去看看。

我和小伙伴们都想这清明节可以快点到来,也都十分的期待这次一起的出行。每个人都为这次出行做了足够的打算,怕没有车票,我们还早早的抢到了票,跟家人好说歹说经得他们的同意,真是万事俱备只欠放假了。可无奈,天公不作美,越临近我们期待的假期,天气越来越不好,甚至看天气预报还说这几天要有暴雨。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可是吓坏了,我们可是为这次的假期准备了很久啊!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几个可是真是深刻体会到了,无奈由于天气原因我们放弃了所有的原计划,只好打算下次再约。

虽然这次下雨打乱了我们出行的计划,但这三天假期还是不能被打乱的。于是我们再宿舍待了一天感觉实在太无聊之后。我们又有了新的计划,不想总是躺在床上玩手机,玩游戏。我们又重新对我们的假期做了新的安排。于是冒雨去图书馆看书,待了一上午;吃完午饭,睡一会午觉我们几个轻装上阵出现在体育馆,打打闹闹疯了一下午,感觉惬意和疲惫;不要以为这样我们就安稳的度过一天了,没错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我们几个最大的决定马上就要开始了,定了一张电影票而且是我们从来没有看过的惊悚片《灵偶契约》。这部电影可是把我们几个着实都吓坏了,回来后也很晚了,去厕所都不敢单独去了。

虽然这次清明节小长假,我未能如愿出游。但这不也恰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吗?人生在世,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毕竟事事都不能如愿。我们要随时去不断改变,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的开心,永远不要去让环境适应你,你应该学着就适应环境。

清明的作文 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节,我和妈妈摘了许多清明菜回家,准备做我们的传统美食——青团。一路上我们边找边摘,头发已被蒙蒙细雨打湿。

回到家后,妈妈就开始忙活起来,把之前准备的食材都拿了出来,有肉、豆腐干、红萝卜、粉条……不一会儿,厨房就传出“笃笃笃”的响声。我看着妈妈把这些食材剁成细小的颗粒状,搅拌到一起成了青团的馅。做好了青团的馅,她又把摘来的清明菜洗干净,捣出汁,放入面粉中,雪白的面粉被染成青色了,最后她又把面粉揉成了一个大面团。

妈妈嘱咐我把手洗干净,要我一起包青团。青色的大面团和一大碗香气扑鼻的馅摆在桌子上,让我不知从何下手,我只能跟着学。妈妈从大面团上扯下一小块,放在手心搓,她搓得很圆很圆,面团很听妈妈的话。然而,面团在我的手里却从东滚到西,一点也不听话。妈妈看到了,就耐心地教我。妈妈一手托着搓好的小圆球,一手用食指在圆球的正上方轻轻地戳一个洞,在大拇指兄弟的帮忙下,一边捏,一边转,小面球就变成了一口小碗的形状。

开始放馅了,我舀了一勺又一勺,要把这口“小碗”装得满满的。之后,妈妈教我怎么把“碗口”给收回来,而我在收口的过程中收得很糟糕。妈妈一边笑一边说:“你怎么放这么多馅呀,太贪心了!”妈妈说着,把我青团中的馅舀掉了一些,我的第一个青团终于包好了。

我们花了一上午的时间,青团终于全包好了。妈妈开始放在锅里蒸,没过多久,青团浓浓的香味就往我鼻子里钻。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我开始渐渐喜欢这个节日里的特色美食——青团。

清明的作文 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要说说清明的习俗。

我知道清明又称“鬼节”,也就是扫墓的日子。记得我还参加过学校的“扫墓”的活动,,那就是去烈士陵园。什么是扫墓?扫墓谓之于对祖先的思念之敬,其习俗已久。据史料记载,从秦朝就开始了,唐朝盛行。祭扫仪式还要烧“包袱”,里面供着祖先的牌位,我记得奶奶家也有这样的习俗。清明还要在故人的墓前剪除杂草,故称“扫墓”,并流传至今,后人纷纷效仿。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是春耕备播的大好时节。节气的确定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曰:万物皆明,盖时当清气景明,万物皆显。“清明”因此而得名。在老家,还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一说。清明,虽是一个节气,却又是一个节日,与纯粹的节气不同,包含着许多的民俗。

在古时候,清明又叫“三月节”,是冬至后的108天,故人特别追求吉利,清明也就代表着完美、高深、吉祥,是很吉祥的节气。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所以,民间有出门游玩、开展一系列活动的习俗。在老家,奶奶常常在这个时节上山挖野菜,既劳动,有舒活筋骨,好不自在!

我深深喜欢上了清明这个节日。

清明的作文 篇4

清明节假期,我和奶奶一起到山上采来了嫩嫩的艾草、香叶、还买了甜馅和咸馅的食材,准备做我们爱吃的清明果。

奶奶把摘来的艾草收拾好洗干净后,就放在水中煮,当艾草煮熟后就把米粉放进锅里,趁着热锅开始揉粉团。开始做清明果了,奶奶像老师一样边示范边告诉我先把面团经几番翻打揉捏,确认艾草完全和米粉融合,再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薄皮。这时候薄薄的清明果皮摊在桌上,像极了一块绿意浓浓的草皮。奶奶又用一个小碗,把碗口倒扣于在大面皮上,用尖锥沿碗口画圈,一个包清明果的浑圆果皮就算大功告成了。

我按照奶奶的方法帮忙一起画了好多圆,奶奶把圆果皮拈成“小碗”,往里面装豆沙,最后把碗口封闭,一个清明果就做好了。就这样我们一个接着一个做,当满满一箩绿莹莹的清明果规则摆列时,看得我直咽口水。成型的清明果子,按甜咸分别放入铺满了翠绿香叶的蒸笼,不一会儿,就闻到腾腾热气中弥散开来的特殊清香。

一出锅,我拿起一个轻轻咬一口,虽然烫得我直往外吐气,但是清淡的艾草味以及甜甜的豆沙一起在我的舌头上轻轻跳动,转而又划过我的喉咙,流入身体,美味无比。

家乡的清明果子真让人垂涎欲滴,小朋友们,你们可以尝一尝哦!

清明的作文 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出自一代鬼才杜牧之手。古往今来,清明已被人熟知。大家匆匆来,匆匆去。这诗只用寥寥几字便把这节日的行人、小雨勾勒,正如卷起愁对春伤。

将“清明”二字拆开看,总不免卷出一股淡淡幽幽的愁来。“清”,一堆事情了了,却回着清清淡淡的韵味,让人的内心无比沉重;“明”想必是与“冥”谐音,便表示“清”得“冥”了,让人不禁肝肠寸断,思绪万千,哀伤在空气中弥漫着,如浓雾一般散不开。在微微寒的春风中潸然泪下,却又陷入沉思……

路上的行人是那么匆匆而过,以至于让清明有了匆匆的哀伤。小草大树都长出了崭新崭新的嫩芽,鸟儿回到南方欢呼的声音……我们几乎都与这些显而易见的声音擦肩而过。是否我们的匆匆带走了他们?匆匆的哀伤,总觉得一年比一年淡了,也快将“欲断魂”的意思消失殆尽了。瞧,那儿多了一幢大楼;看,我们这儿建了一个新的发电厂。生活也越发快了,像一只坏了的闹钟,越走越快;恐怕有些人对清明早已看淡,置于脑后了。清明来了,更无儿时那种悲痛了,仿佛早已逝去。有的时候,还真不能将这些原本重要的日子看成死板的规矩。或许要怀着一种敬佩之心,虔诚地点香拜一拜,这不是习俗,这是本该做的事情——他们做到了面对死亡,有什么不可敬佩的、虔诚的理由?而为了别人捐躯的人,更要向他们表达至高无上的敬意,不是吗?

扫一扫积了一年的灰尘,拔了一些野草。点上香。虔诚地拜一拜。

走时,我想,要是大家都能放慢自己的步伐,采撷那一路芬芳,将那诗的原貌复原——那该多好?或许它遥不可及,但也许,伸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的作文 篇6

清明节快到了,我们全家人去乡下过清明。

路边的风景真好,黄色的油菜花,白色的梨花,粉色的桃花,开得热热闹闹的,春风暖暖地拂在脸上,真是舒服。到了奶奶家后,我们全家先去上了坟,大家说说笑笑的,我抢着去放了几个鞭炮,而后大家去山上挖笋,爷爷真是厉害,光看了地上的几条裂缝就能找到笋,也可怜了那些白白胖胖的笋,还没等得及脱下衣服长大就被爷爷从大地的怀抱里带着泥土抱了出来。()妈妈和姑姑她们还剪了许多马兰头,奶奶则忙着做一种叫青猓的地方小吃,味道真不错,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地吃了晚饭,我觉得如果大家能经常这样和和睦睦地在一起聚聚实在是太好了!

清明的作文 篇7

我透过绵柔的雨丝织就的如烟的春纱,我望着那些打着伞、匆匆避雨的行人,不由得想到:为什么要躲藏呢?让我们的身心一起来感受这春雨带来的清凉吧。于是,我收起伞,走进雨中,细小的雨滴打在身上,一点也不觉得冷,只有一种亲切、清新的感觉……

但是那种“万般愁绪涌上心头”的感觉,却在四处蔓延。这是自然。有谁会在清明的时候大肆祝贺些什么呢。即使真有,大家也会觉得比往日少了写什么,又多了些什么。

我抬头望着天空,不禁朦胧了双眼。曾经那么疼我的曾祖父现在可还好?他,也有在想我们吗?记得小时候大人们会说,人走后,会化作深邃夜幕里繁星中的一颗。星,总在不停地闪烁着,感觉,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亮。让你睁不开眼睛。可是,那种感觉,很亲切,如同离去的人重新又回到自己身边一般。

我摇摇晃晃望着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沉了下去。空气异常的凝重,像积满了灰尘的古屋,凝重、凄清、幽暗。微风在树枝上缠绕着,像是淘气的孩子,弄得早春的嫩叶瑟瑟发抖。一切都是湿漉漉的,拥挤的街道,门前的自行车,悬挂的条幅,还有那些表情凝重的人们。就像白居易《寒食野望吟》里说的那样:“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就是那雨,断断续续地下着,回过神来,才发现脸庞不知何时已留下两道浅浅的泪痕……

清明的作文 篇8

妈妈,妈妈,妈妈......禁不住泪眼婆娑,昨夜梦回老家,久久徘徊,眼见纸钱袅起蓝烟,化灰,飞扬......

您在那边听到儿的呼唤了吗,曾经多少月夜,独自踌躇,心中呼唤着您,您听到了吗?“十五圆月夜,郁郁独自行。垂泪唤阿母,阴阳不相知。”而今,一年一度清明节,身在他乡,不能拜祭坟前,和着泪水,遥祭于心野......

妈妈,妈妈,妈妈......心萦童年,几回病了,伏在您背上,从熟睡中醒来,您眼中闪着无限喜悦。少年,青年,就连成家,无不是在你的操劳中过来。我知道,四个儿女累垮了您。一生操劳,没享一天清福。您小时候,外公去世早,您在三姊妹中排行老二,生活的重担压在你的肩上。外公是师范毕业,你继承了外公的聪明,但世事弄人,因外公家成份高,仅初中毕业,让您无缘再学。为了供我们兄妹上学,让您整日辛劳。命运总是捉弄人啊。

妈妈,我该怎样报答您的养育之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只能把您的养育之恩回报给下一代,把他们抚养成人,供他们读书识字,做个自食其力的有用之人。

人生如草木,终归岁岁枯荣。当叶落之时,妈妈,我会像儿时一样,往您的怀抱里偎依.....

清明,泪如雨下......

清明的作文 篇9

清明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去给自家的祖辈进行祭拜,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下面这篇清明作文900字高中作文记叙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太阳上来了,出了山头,把人影拖得老长,所到之处都踏着光,却不暖和。风仍是阵阵,冷不丁打个哆嗦,拢拢衣服。今天是上坟的日子,大姑婆、小姑婆都来了,队伍一下子大了起来,我们一大家子从山脚上走上去,山路很窄,又有些陡,队伍拉得很长,每个人都低头走自己的路,却又朝着同一个方向,让我觉得很踏实。

路上尽是些奇特的花草,细看就能瞧见爬虫,却不可久立,前头会催。幸好山不很高,没一会就到了。这山头很静,没几个坟头,有好两个都是我们家的,父辈砍草伐竹,母辈闲话家常,而我们小孩子,可以定定心心蹲下来玩了,追虫摘草不亦乐乎,直到脚麻才会气急跳起来蹦几下,舒畅了又忍不住蹲下。父辈们利索得很,没一会就收拾好了,阿婆摆好食盘,喊我们拜。

坟头上是一块黑墓碑,金色的刻字遒劲有力,我知道这是曾祖父母的碑,细细看了看,发现碑上“府君”、“安人”的称谓很是风雅,便盯了许久,直到母亲在旁边拍我,我才合手闭眼拜了拜,听着阿婆在旁边说了些求保佑、求平安的话。

其余的几个坟头都没有碑,只是细竹子插着,挂了彩带,不知是哪位祖宗,但还是一样的拜,阿婆也依旧在旁边念念叨叨。

下山的时候轻便多了,步子也快。不过我们还有一个远一些的山头要爬,据说那里躺的是我们家最老的祖宗。我对那座山头很是期待,因为上次去,那里是成片的松树林,我还捡了两个松果,盼着这次能好运看到松鼠。

越往那头走,人越多,手上都是拿着东西的,都是来上坟的。从前没见过这么多的人,我很是奇怪,听父亲说才知,是这里的隧道打通了,方便了,城里的人也来上坟了。到了山脚下,一眼望上去,密密麻麻的全是墓碑,一行行,一列列整整齐齐,小道上挤满了人,多的是人左手一只苹果,右手一片面包,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来郊游的,越想越恼,总觉得他们扰了老祖宗的清净,一路上都愤愤地瞪着人来人往。

“怎么了?”母亲许是看出了我的心事,拍了拍我的肩,“这样也好,老祖宗热闹些。”我一听,也没那么多不满了。仔细地走着山路,给老祖宗重重地拜了拜。不过,可惜的是,一路上,松树也没剩几棵了,一个松果也没捡着,想是以后很难再见到松鼠了。

回了家,今天晚饭是要请祖宗的,米、酒、肉上好了以后,桌子椅子是不能碰的了,我们排着队上香。外头是风清月明,铺平、照亮了一条条夜路。

清明的作文 篇10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是一年清明时,作为一个吃货,清明节最让我期待的是外婆包的清明馃。

外婆做的清明馃有两种颜色,白色和绿色。白色的是光用米粉做的,绿色的是由米粉和艾草掺和成的。口味也分甜的和咸的两种,甜的是红糖豆沙馅儿的,咸的是咸菜、豆腐、笋丁、香菇炒制而成的。

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就带我到外婆家过清明节。车在院子里停下,推开车门,看见外婆正在门口清洗石臼和木搡锤。进屋,看见灶台边的小方桌上放着一个红边白瓷盆,里面放着一大团白白的早已经打好的米粉欠头。旁边还有两盆咸菜豆腐笋丁馅儿,一盆自制豆沙馅儿。我就知道今天我有口福,又有清明馃可以吃了。

妈妈钻进杂物间,挎着大菜篮子出来,叫上我,到附近的田野里采摘艾草。田埂边上的一株株艾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它们吸收着春天的阳光雨露,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妈妈教我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掐摘艾草的嫩枝嫩叶。没多会儿功夫,我们就采了大半篮,好有成就感。在哗哗流淌的清澈的小溪里,我们把一篮子鲜嫩的艾草浸入水中,清洗干净,带回家。

回到家里,外婆煮沸了一锅开水,正等着我们。外婆接过菜篮子,把里面的艾草倒入沸腾的水中,用锅铲轻轻搅拌,等艾草颜色转成墨绿,外婆拿出一包白色的粉末,撒在锅里,焯艾草的水一会儿就变成浑浊的黄绿色。

我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心想,那白色的粉末是什么东西?外婆像明白我心思似的,告诉我:是石灰。好奇怪,石灰也可以用来吃?后来我上网查阅了才知道,用石灰不仅可以去掉艾草的苦涩味儿,还可以让清明馃蒸熟以后保持青翠的色泽。原来如此,生活让人们总结出了智慧的经验。

外婆将锅里的焯透的艾草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挤干水分。放到石臼里,用两头粗中间细的木搡锤捣成绿泥。

外婆把一大团白白的米粉欠头分成两半,其中一半倒入捣成绿泥的艾草,不断地按揉,直到馃胚变成绿色,变得劲道。外婆将馃胚搓成长条,再摘成一小段、一小段。

我和妈妈洗净了手,围坐在小方桌旁。我不会捏碗做馃,就学着把一个个面团搓成可爱的小球,再用两手掌心对按,压成扁圆。外婆和妈妈用右手的食指蘸一点猪油,把它们捏成“小碗”状。一般白色“小碗”装咸菜豆腐馅儿,绿色“小碗”装红糖豆沙馅儿。把小碗对折,两边封口,或包成饺子形,或折成元宝状,都有我半个手掌大小。

外婆和妈妈包清明馃的速度极快。不到半小时,满满一蒸架的清明馃围成大中小三圈,排列得整整齐齐。看着我的眼馋样,外婆赶紧端着下锅去蒸。

大概15分钟后,一股清明馃特有的香味从灶头袅袅飘来。“真香啊!”我不由得赞叹。

揭开锅盖,香味更浓。白色的洁白如玉,绿色的犹如翡翠,一个个都晶莹闪亮。外婆拿来一把扇子,一边对着满蒸架的清明馃扇风,一边用筷子迅速地挨个儿给它们翻身。

刚出锅的清明馃味道是最为鲜美的。我喜欢吃白色的清明馃,赶紧夹一个,迫不及待地大大咬下一口,外面的那层薄薄的皮很快就破了,美味的汤汁趁机流入口中,鲜美的味道立刻在嘴里慢慢扩散、荡漾开去。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不小心把舌头都给烫着了,痛也不管,赶紧再咬第二口,软糯的皮儿,美味的馅儿,开胃的咸菜、嫩嫩的豆腐,鲜香的笋丁和香菇,真是绝美的搭配,这一口咬下去,魂儿都被勾出来了。让人忍不住想再多吃几个。尝了咸的,再来一个甜的。如碧玉一般的甜馃,皮软软糯糯,馅甜而不腻,包含了外婆对我满满的爱。

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清明馃,外婆可是下足了功夫,无论是皮儿,还是馅儿,堪称舌尖上的中国。做清明馃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苦心经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为自己的生活加料,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多姿多彩,姹紫嫣红。

【精品】清明的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1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