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8专题节目观后感作文

| 嘉欣

榜样8专题节目观后感作文【篇1】

李桂科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医生,他对麻风康复者还承担起了代儿女尽孝、替父母尽责的分外之责。他不仅代做父母的教育小孩、解决了子女读书、工作问题,还替做子女的赡养老人。陪他们说话聊天、理发、剪指甲、洗衣服,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快乐安度晚年,为他们料理后事,每年清明节组织集体扫墓,同时,还组织大家一起过火把节、中秋节、春节等,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李桂科多次带着麻风康复者及家属外出考察生态种植、养殖。他带领大家养鸡、养猪,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为疗养院修路、架桥、通水、通电、通网络,将一个与世隔绝的麻风院变成了黑潓江边一座郁郁葱葱的美丽家园,并更名为山石屏村,摘掉了麻风村(院)的帽子;把山石屏村建成为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云南省医师协会党建教育基地,大理州卫健系统“医者仁心”道德教育基地,洱源县科学技术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共青团青年之家,洱源县总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成了麻风历史博物馆。

洱源县历史上是麻风高流行地区,在李桂科及团队的努力下,患病率从最高年的27.3/万降至0.06/万,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的指标,防治工作与科学研究成效显著。李桂科发表科研论文31篇,荣获州县科技进步奖13项,先后荣获第四届马海德奖、中国麻风防治突出贡献奖、全国医德楷模、云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光荣当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榜样8专题节目观后感作文【篇2】

李桂科,男,1957年4月生,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副主任医师,40多年如一日,倾尽心力为麻风患者做治疗、康复,在全县开展麻风生理、心理、经济、社会康复工作,不仅治愈了麻风院所有的病人,更是麻风康复者心中的“好医生”。

在开展麻风康复工作期间,李桂科认真教给康复者眼、手、足自我护理方法,提供防护用品,为康复者做垂足矫正手术、足底溃疡清创手术、白内障手术及外眼手术;曾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国与比利时、中国与英国麻风康复合作项目现场实施工作;组织实施麻风线索调查项目、“消除麻风运动(LEC)”项目。他制作的《麻风防治知识“科普园地”》,每年都编印宣传资料发放、张贴;编印《基层医生麻风防治手册》,培训乡村医生和乡村干部;到麻风康复者家中,开展康复理疗活动,亲手为他们清理溃疡、泡足、剪指甲、擦油等护理,使周围人群消除害怕心理,减少歧视与偏见。

山石屏麻风院1953 年建在炼铁乡黑潓江畔的山坳之中,这里山高谷深、江宽水急,没有公路、没有架桥、没有通电,几乎与世隔绝。李桂科用 14 年时间,修路架桥,在山上挖通连接外界3公里的车路,在黑潓江上架起了人行索道桥,为麻风康复者打通了一道融入社会、走向外界的大道。

此外,他还用12 年时间,解决了麻风院用电问题,通过多方努力于2004 年驾通10千伏线路电力工程;用14年时间,修缮了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危房,2010年建成可供旅游度假的新村;1993年起,他用13年的时间在麻风院办起了小学,使21名麻风康复者子女能够上学读书,考入大学6人、就读研究生1人;还为麻风康复者子女助学 45 人,培养了14名大学生。

榜样8专题节目观后感作文【篇3】

2014年山石屏疗养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正式成为炼铁乡茄叶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4名康复者还积极入了党,村里成立了党支部,李桂科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患者全部治愈,康复者已融入社会,李桂科也该歇歇了,但李桂科还是没有走。2017年2月的一天,李桂科像往常一样为村民余振华理发,余振华突然啜泣着说:“李医生退休了我们怎么办啊?”一旁87岁的曾信开哭着说到:“李医生,您走了,哪个给我们滴眼药水,哪个管我们的死活”。李桂科坚定地说到“退休就是个说法,我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

退休后的李桂科带着村民修建蓄水池,种植核桃,养鸡、养猪、养牛……山石屏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以前我们到街上卖鸡蛋,人家远远地躲我们,说我们的鸡蛋会传染,都不敢买,现在我们的东西都好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赵凤桃自豪的说。

2019年7月27日,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在山石屏村落成。一直在争取项目,积极奔走的李桂科说“建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讲好这60多年来变迁的故事,让山石屏村世世代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榜样8专题节目观后感作文【篇4】

1990年的中秋节,忙碌了一天后满载丰收喜悦的山石屏村民坐上了回疗养院的渡船,突然一个大浪打过来,汹涌的黑潓江瞬间吞没了渡船,6名康复者遇难,本是团聚的日子却阴阳两隔。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建一座通往外界的桥。通过李桂科多方奔走、筹资建设,1995年6月通往山石屏村的人行索道桥建成,那天,村民们到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年迈的老人被搀扶着到桥上走走、摸摸,摸摸、走走。都说,“从进来那天起到现在就没有去过江对面,今天就像做梦一样!”。

2013年3月3日,洱源县发生5.5级地震,山石屏疗养院受灾严重,李桂科第一时间带领大家抢救财物、抗灾自救。2013年12月恢复重建结束后,山石屏的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居。村民们说:“现在的居住条件,就像以前李医生带我们去旅游一样,天天住宾馆”。

榜样8专题节目观后感作文【篇5】

“生、老、病、死,李医生都为我们考虑好了”,从寿衣、棺木的准备,到安葬逝者,给逝者上坟祭扫,李桂科都亲力亲为,让健在的老人得到心灵上最大的慰藉。

此外,李桂科积极联系旅游团、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到村里开展活动,还带着村民走出去到城市旅游,了解外面的世界。40年从没有离开过村子的李福章激动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洱海,喝喝三道茶,这些李医生都帮我实现了,我没有遗憾了。”

下一代是山石屏村的未来和希望。孩子们没学可上,李桂科就从县城找来旧课本,让一位识字的康复者担任“临时教师”,办起了学校。茈碧湖镇卫生院医生宋荣坤就是从这所“特殊学校”里走出的大学生。宋荣坤由于父母都是麻风病患者,李桂科帮他协调学校上学,帮他开家长会,给他生活费、进行面试辅导。在李桂科的帮助下宋荣坤性格从自卑变得自信,有了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

现在,山石屏村21个学生中已经出了6个大学生、1个研究生。他们都说:“人生中第一个老师是李医生,一辈子的老师还是李医生。”

榜样8专题节目观后感作文【篇6】

游客往来间,李玲传播着红色故事,也见证着乡村的成长。“在这工作、生活真的很幸福。”在和浙江在线记者交谈时,李玲一直重复着“幸福”这个字眼。她说现在道路宽敞,村貌整洁,旅游业的发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在李玲讲解的期间,路边的农家饭店已是炊烟袅袅。“来了来了,要吃点什么?菜单里的菜都有!”刚刚备好饭菜,餐馆老板劳阿姨洗了手便从厨房出来招呼客人。“村子里的红色旅游发展得好,客人也越来越多,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上去了。”提起开餐馆后的变化,劳阿姨表示。

“那时候都是泥巴路,出去买菜还要翻山越岭的。一下雨,车身溅的都是泥巴,简直不能看。”说起以前买菜的经历,劳阿姨不禁皱了皱眉头。而现在,不管是樱桃、蓝莓、猕猴桃,还是传统美食大糕,横坎头村乃至整个梁弄镇的农特产品无论是“迈出去”还是“走进来”都更加便捷。

劳阿姨家如今已经开了分店,还招聘赋闲在家的叔叔阿姨做帮工,劳阿姨的女儿毕业后也留在自家餐厅帮忙创业。像劳阿姨一样伴随红色旅游迈向幸福生活的并非个案,到了去年,村域面积仅7.3平方公里的横坎头村已经有8家农家乐和4家民宿,全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59.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258元,比2020年分别增长146.1%和10.99%,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十足。

榜样8专题节目观后感作文【篇7】

横坎头村传承红色基因继续乡村幸福故事。

“这是一位身中枪弹战士的遗物,当时他知道自己要牺牲了,就把身上的衣物和食物都分给了战友……”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讲解员李玲穿行于游客之间,即使腰间的“小喇叭”传出的声音已有些沙哑,她仍是竭力提高自己的音量,以饱满的状态讲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李玲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今年已经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16个年头。2006年,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初建成,感动于革命志士曾经的抛头颅、洒热血,她坚定地选择投身横坎头红色旅游的建设发展之中。

这些年里,通过腰间的“小喇叭”,李玲一遍遍讲述历史中的故事,这些故事也传到了许多游客的心里。李玲说,曾有香港游客来此游览,“我问他们为何不远万里来此参观,他们回答说,是因为想感受新四军的革命精神”,游客的回答令她深受触动。更有游客在纪念馆的照片中发现自己的爷爷而泪流满面,这些都成为了支撑她的精神动力。

榜样8专题节目观后感作文【篇8】

“我经常会过来看看,现在主体建筑已经结顶,外墙在粉刷了,离住进新房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一家人不用挤在7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了。”言语中,洪炎不时流露出住新房的殷切期盼。

云旱村党总支书记洪湖说,建设幸福小区贯彻了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理念,目的是农民也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住上好房子、过上幸福生活是老百姓的期盼,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云旱村党总支以党建“红”线、经济“金”线、生态“绿”线为抓手,主动担当作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民生事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为村民办了一件又一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

云旱村由7个自然村组成,呈长条形状,地势最高的是云溪自然村,在通往该自然村的主干道云兴路路口,洪康德老伯细数着村里的变化,连连夸赞。

“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农贸市场和文化礼堂,道路拓宽改造、村村通了公交车……”洪康德指着眼前这条宽阔的云兴路说,以前这条路又小又破,雨天坑坑洼洼,大车进来也不方便,路修好后,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生活幸福感满满。

榜样8专题节目观后感作文【篇9】

像老村长一样,曾经许多村民在这片红色遗址呱呱坠地、生活栖息。直到2005年,他们陆续搬出旧址群,开启了横坎头红色旅游的新篇章。望着这间小房间,黄志尧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从前。

“那时的横坎头虽是‘浙东红村’,但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老村长回忆,搬迁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二十多万元。“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这句顺口溜是那时村民无奈的自嘲。

怎样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的生机?黄志尧连日难眠,愁的是横坎头村位于四明山水库上游,养殖业、制造业等产业均无法大规模开展。但谜题的答案正在谜面上,作为革命老区,横坎头村红色基因根植血脉,拥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旧址,这些正是发展红色旅游的绝佳资源。

发展红色旅游,保护好红色资源是根本!当时乡亲们聚居于旧址,日常生活对木质结构建筑是很大的损耗。“一旦出现火灾,这些宝贵的财富就没有了!”考虑到这,黄志尧立刻向上级部门反映自己的想法,但让乡亲们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又谈何容易?在村党组织的号召下,黄志尧签下了第一份搬迁协议。

此后,横坎头村对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重新布展,同时改造提升周边环境,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曾经的“贫困村”旧貌焕了新颜。

卸任村长后,黄志尧守护红色遗址的坚持一直未变,于是便在纪念馆里担任起了管理员。退休后,直到现在他也经常主动承担义务讲解工作,用亲身经历诉说革命老区的蜕变发展。

榜样8专题节目观后感作文【篇10】

横坎头村开启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新篇章。

作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四明山深处的横坎头村,坐落着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紧邻浙东区委旧址,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保存着横坎头最为宝贵的红色记忆。

踏进纪念馆,小院泛黄的外墙印着岁月的斑驳,横坎头村老村长黄志尧带领着浙江在线记者自如地穿梭在各个展区。“这是我出生的房间呢!”走到纪念馆中心处的展区,76岁的老村长指了指侧面一间已上锁的小房间,笑着说起这段他与纪念馆之间的故事,言语中既是喜悦又有不舍。

16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