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死亡诗社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死亡诗社读后感1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意义。也是影响到我的人生终极理想要去当一名历史老师。
中国现在不缺的是教书匠,而缺的是老师。
对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僵化体制和陈旧的教材内容,就像是书里那座布满清规戒律的老校园,如果没有引航者(如书中的基廷),人们多半会迷失到一条循规蹈矩的路。
好的教育者,更像是一个布道者,而不是作为统治阶级政策的文化走狗。他所布的道因该是给学生传播现代公民意识,爱的观念,自由的理念,契约精神,阅读习惯,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而不仅是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基廷让他的学生站在桌子上去看,换一个角度去看,换一个高度去看,换一个位置去看。
想起了近代的一个口号“开眼看世界!”
书的结局以校长诺兰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不断向学生和基廷先生施压,最后死亡诗社便在这座学校物质性的死亡了。(幸好精神不灭)。不知道面对着而僵化的教学体制,应试教育是不是正在逼走不多的一部分有水平有头脑有思想的愿意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不知道面对着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优势待遇的教师群体,而普世的社会价值已经到“一切向钱看齐”的社会怎样能够留住一批有抱负的年轻人?
死亡诗社读后感2
元旦期间看了《死亡诗社》,觉得这个影片拍的很不错,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被当作教育影片被广泛推荐给一线教师看,是为了向基丁老师学习吗?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确很新颖并且值得借鉴,但他却把好的教学方法用来教了不合适的学科和不合适的对象。
坦率地说,影片的悲剧结局基丁老师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基丁老师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艺术类,或者是如何写作的课程,应该会是一位成功的老师,可是他的学生偏偏是要上耶鲁,哈佛,将来成为牙医或律师的未来社会精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外显的激情是危险的。
这里又要提鲁迅的“黑屋子”命题,把关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却没有能力打开黑屋子,这岂不是更残酷的事情?对此鲁迅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难题。同样,鲁迅也是非常反对青年学生上街集会的,以免被某些势力利用,充当了炮灰。对此我是同意的,有时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却是正确的。
而基丁老师就是充当了“叫醒者”这样一个角色,而当他的学生被开除,自杀,甚至到后来自己也被辞退时,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长!”的同学们,结局也会是被开除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
我想,基丁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却没有告诉孩子们如何去掌控激情。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掌控激情,让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也许更重要。
死亡诗社读后感3
元旦期间看了《死亡诗社》,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很好,值得一看。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被广泛推荐给一线老师作为教育电影,是为了向基丁老师学习吗?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确实新颖,值得借鉴,但他用好的教学方法教不合适的科目和对象。
坦白说,基丁老师应该对这部电影的悲剧结局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基丁老师教一些表演艺术或如何写作的课程,他应该是一个成功的老师,但他的学生想去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成为未来牙医或律师的社会精英。对这些学生来说,明显的激情是危险的。
鲁迅又要提到鲁迅“黑屋子”命题,把关在黑房子里的人叫醒,却无法打开黑房子,这不是更残酷吗?鲁迅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是每个人都猜不到的问题。同样,鲁迅也非常反对年轻学生上街游行,以免被一些势力利用,充当炮灰。我同意这一点。有时候理看起来不人道,但它是正确的。
基丁老师充当了。“叫醒者”这样的角色,当他的学生被开除、自杀,甚至后来被解雇时,他无能为力,只能看悲剧。最后,他站在桌子上大喊大叫“我的船长!”如果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话,学生们也会被开除。
我认为基丁先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但他没有告诉孩子们如何控制激情。对于这些年轻学生来说,如何控制激情可能更重要,使激情在合理和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死亡诗社读后感




